《锦衣之下之二公子的绣春刀》第24章:影阁新制·烽燧初传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六月初四)·京城·影阁密道
昏暗的密道里,摇曳的烛火在潮湿的石壁上投下晃动不定的影,仿佛是无数神秘的精灵在翩翩起舞。陆砚昭身着一袭玄色长袍,身姿挺拔,他缓缓地用指尖划过新刻的四堂标牌,那“风、火、水、山”四个大字刚劲有力,在烛火的映照下,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威严的气息。在这四字之下,分别详细标注着信鸽网、火器营、漕运哨、密道图。此时,风堂信鸽站已用朱笔标满全国枢纽,那一个个朱红的标记,宛如跳动的火焰,昭示着影阁情报网络的日益完善。
春桃,正轻手轻脚地走上前来,将一枚铜质腰牌挂在石壁的挂钩上。牌面的鹰纹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而鹰纹下方刻着的《唐韵》反切法的密码组合,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她微微欠身,轻声说道:“公子,老影卫说用韵书加密信鸽不合祖制。”
陆砚昭微微挑眉,嘴角泛起一丝不屑的冷笑,“祖制?”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说罢,他将鹰纹令牌嵌入墙内暗槽,只听得一阵轻微的机关转动声,石壁缓缓滑开,露出了里面整齐排列的兵器架。改良后的“一窝蜂”火箭整齐地排列在架上,那尾翼上的铜钉在烛火下闪着冷冽的光,仿佛在诉说着它们即将在战场上绽放的威力。陆砚昭缓缓展开沈知微前日传回的血书,那用草药汁写就的“箭身刻纹”四个字,在烛火的映照下,泛着微弱的光,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玄机。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六月初五)·应州边境·鞑靼毡帐
应州边境,风沙弥漫,鞑靼的毡帐在狂风中猎猎作响。沈知微,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此时正紧紧盯着工匠安装火箭尾翼。她的眼神锐利而专注,仿佛能看穿每一个细微的瑕疵。那螺旋纹切削角度与破庙图纸批注分毫不差,这让她心中暗自欣慰。然而,帐外突然传来萨满祭司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那祭司身材高大,腰间的匕首挂绳已经磨损,露出了方孝孺特有的篆刻纹样。他缓缓走进帐内,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狡黠和贪婪,“影阁火器营快到了吧?”说着,他猛地抽出匕首,抵在沈知微的肩头,冰冷的刀刃让沈知微不禁打了个寒颤。“初代楼主的令牌藏着什么?”祭司恶狠狠地问道。
沈知微心中一惊,但她很快镇定下来。突然,她猛地撞向对方手腕,就在匕首脱手的瞬间,帐顶的信鸽网炸开——数百只信鸽如离弦之箭般俯冲而下,它们的脚环金色纹路在阳光的映照下,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火”字阵型。沈知微趁机抓起引信,然而,就在点火的瞬间,她的目光扫过火箭尾翼,心中猛地一沉——那尾翼上的莲花暗记,竟是影阁叛徒的标记。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六月初五)·京城·兵工厂
京城的兵工厂里,机器轰鸣,工匠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陆砚昭身着一袭利落的劲装,手中拿着游标卡尺,仔细地测量着火箭尾翼。他的神情专注而认真,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熟练。那铜钉螺旋角度精确到分毫,这让他感到十分满意。
就在这时,春桃捧着影阁密档匆匆闯入,她的脸上满是焦急之色。“公子,边军急报!”春桃气喘吁吁地说道,将羊皮纸递到陆砚昭面前。羊皮纸“神火飞鸦尾翼加铜钉”旁是陆砚昭的改良批注。“鞑靼用改良一窝蜂攻破黑风口前哨,沈百户被困峡谷!”春桃焦急地说道。
“黑风口?”陆砚昭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他将卡尺重重地拍在工作台,眼中闪过一丝愤怒和担忧。“告诉火堂按二号方案改造,箭身刻螺旋纹!”他大声命令道,声音在兵工厂里回荡。“再传讯陆砚青将军,用抛石机发射改良一窝蜂,射程增两里!”他抓起《唐韵》密本,首页沈知微画的布防图中,黑风口峡谷标记旁写着“方先生玉佩可破局”。
弘治十一年(1498年)·夏(六月初六)·乾清宫
乾清宫内,气氛压抑而沉重。弘治皇帝身着明黄色龙袍,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他将黑风口战报重重地摔在龙案上,发出“啪”的一声巨响。陈宽,一位年迈的老太监,战战兢兢地捧着影阁四堂图跪地,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陛下,陆二公子用反切法加密军情,应州到京城情报两个时辰即达。”陈宽小心翼翼地说道。
“两个时辰?”皇帝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红笔圈画“火堂”,声音冰冷地问道,“火器营交给谁了?”
“回陛下,”陈宽连忙展开图,声音颤抖地说道,“火堂统领曾修复初代楼主的神火飞鸦。”
皇帝翻开暗格中未署名奏折,“方孝孺余党借影阁复国”朱批渗入纸背,他的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传旨陆卿家,火器营安插内廷太监。还有......沈知微身份,连镇国公都不可知。”皇帝冷冷地说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