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库的小吏叉着腰,满脸不耐烦:“说了没有!今日的药材刚被泾阳县令府里取走,哪有多余的给你们这些流民?”
“可娃快不行了啊!”汉子扑通跪倒在地,额头直往青砖上撞,“我给您磕头了,求求您……”
“起来起来!”小吏嫌恶地踢了踢他的衣角,“别脏了太医院的地!要药?去西市找那些游方郎中去,别在这儿碍眼!”说着“砰”地关上了药库门,留下那汉子在门外绝望地捶打着门板。
董承的心猛地一揪。他想起自己家乡的那些孩子,若是染了风寒,祖父总会先煎上一碗生姜葱白汤,再配上几味平价草药,从不会因对方是贫是富而区别对待。可这太医院,明明藏着满屋的灵丹妙药,却对近在咫尺的苦难视而不见。
他转身回到木箱旁,重新拿起那本《金刚经》,指尖在“应无所住”四个字上反复摩挲。忽然间,他像是明白了些什么——那些权贵的“心病”,或许就“住”在对名利的执念里;而这些医者的“冷漠”,又何尝不是“住”在对权贵的攀附、对贫贱的轻视里?
祖父说“医人者先需渡己”,难道“渡己”,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不被这些偏见、执念所困住?
窗外的喧哗渐渐平息,那汉子的哭声也低了下去,想来是被驱赶了。董承将《金刚经》小心地放进怀里,贴身的衣襟传来书页的温度。他走到那堆待核校的医案前,深吸一口气,拿起朱笔。笔尖悬在纸页上方时,他忽然觉得,自己要核校的,或许不只是医案上的错漏,更是这太医院里积弊已久的人心。
暮色渐浓时,第一箱医案已核校了大半。董承揉了揉发酸的脖颈,望着窗外渐次亮起的宫灯,长安城的夜色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无数悲欢离合网在其中。他摸了摸怀里的《金刚经》,指尖感受到纸张的纹理,心里那个模糊的念头愈发清晰——他要找到一种法子,既能用《黄帝内经》的医理救治身病,也能用这经书中的智慧开解心病。
只是,在这等级森严、偏见根深蒂固的长安城里,这条路,注定不会好走。
他收拾好东西,锁上职司房的门,转身走向太医院的出口。经过药库时,那扇厚重的木门紧闭着,门缝里似乎还飘出名贵药材的香气。董承的脚步顿了顿,然后毅然迈开步子,消失在沉沉的暮色里。
“双经问渡”的故事才刚起头,董承怀中的两本经书,又将引他走向何方?且看下集自有分晓。
喜欢双经问渡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双经问渡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