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察员带来的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地下基地里激起层层涟漪。刘肖立即敲响了紧急集合的钟声,短短五分钟内,所有学员和教官都已整装待发。
同志们,情况紧急。刘肖站在地下教室的讲台前,声音沉稳有力,敌军一个团的兵力正在向我们逼近,预计明早就能到达。这是我们建校以来面临的最大考验。
台下鸦雀无声,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新学员们脸上难掩紧张,而老学员们则目光坚毅,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
现在,我命令:刘肖的声音在洞室内回荡,第一中队,由林中虎带领,立即前往鹰嘴沟设伏,迟滞敌军前进速度。
林中虎挺身出列,眼神中闪烁着战斗的火焰。
第二中队,由徐远山带领,负责基地重要设备和资料的转移。记住,这些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
徐远山重重地点头:人在资料在!
第三中队,由我亲自指挥,在基地外围构筑防线。其余人员,由周主任统一指挥,做好随时转移的准备。
命令下达后,基地立即高效运转起来。学员们分成三路,各自执行自己的任务。没有人抱怨,没有人犹豫,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他们已经成长为真正的革命战士。
刘肖带着第三中队的学员们来到基地外围。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是个打防御战的好地方。
在这里构筑三道防线。刘肖指着地形图,第一道防线设在路口,第二道防线在半山腰,第三道防线就在基地入口。
学员们立即行动起来。砍树、搬石、挖战壕,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刘肖亲自指导学员们布置火力点,特别是在几个关键位置设置了交叉火力。
记住,刘肖对机枪手说,不要急着开火,等敌人进入有效射程再打。要节约每一颗子弹。
与此同时,徐远山带领的第二中队也在紧张地转移设备和资料。教学器材、训练装备、刚刚印制完成的教材,还有最重要的电台和密码本,都必须安全转移。
小心点!徐远山指挥着学员们,这些箱子里的都是精密仪器,不能磕碰。
更困难的是转移伤病员。基地医院里还有十几名重伤员,他们需要担架运送。学员们四人一组,轮流抬着担架,沿着险峻的山路向备用基地转移。
周文站在基地入口,目送着转移的队伍。他的眼神中既有担忧,也有坚定。
周主任,您也转移吧。一个教官劝道。
周文摇头,我要留在这里。这个时候,战士们需要看到我们和他们在一起。
午夜时分,林中虎派回的通信员带来了第一个消息:第一中队已经在鹰嘴沟与敌军交火,成功迟滞了敌军的推进速度。
林中虎队长说,他们至少能坚持到天亮。通信员汇报道。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多出来的这几个小时,对他们来说弥足珍贵。
刘肖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完善防御工事。他亲自检查每一个火力点,调整每一处布置。
教育,您去休息一会儿吧。赵立仁劝道,您已经一天一夜没合眼了。
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刘肖摇摇头,等打退了敌人,有的是时间休息。
凌晨四点,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前方就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林中虎带着第一中队的学员们撤了回来。他们个个浑身泥土,有些人还带着伤,但眼神依然炯炯有神。
情况怎么样?刘肖迎上前去。
敌军比预想的要多,林中虎喘着气说,至少有一个加强团。我们虽然迟滞了他们的速度,但伤亡了十几个弟兄。
刘肖拍拍他的肩膀:你们做得很好。现在,带着你的人去第二道防线休整。
天亮时分,敌军终于出现在视野中。黑压压的士兵沿着山路向上推进,刺刀在晨曦中闪着寒光。
准备战斗!刘肖低声下令。
学员们屏住呼吸,手指轻轻搭在扳机上。这些都是经历过战火考验的老兵,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
敌军显然没有把这里的抵抗放在眼里。他们排着密集的队形,大摇大摆地向山上推进。
随着刘肖一声令下,阵地上顿时枪声大作。精心布置的交叉火力发挥了作用,冲在前面的敌军成片倒下。
机枪手,转移位置!刘肖大声命令,不要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
学员们严格执行训练时的要求,打几枪就换个位置,让敌军无法准确判断火力点的分布。
第一波进攻被打退了。敌军丢下几十具尸体,暂时退到了山脚下。
抓紧时间补充弹药,抢救伤员!刘肖在阵地上巡视。
利用战斗间隙,学员们迅速从伤员身上收集剩余的弹药,加固工事。医护兵则忙着为伤员包扎。
教育,我们的弹药不多了。赵立仁清点后报告,最多只能再打退两次进攻。
刘肖眉头紧锁。这个问题他早就预料到了,但在当前情况下,确实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