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赣南星火
此书慢热,欢迎各位书友入坑!
1919年的赣南山区,暮春的雨丝缠缠绵绵下了整日。林峰蹲在自家土坯房的后屋檐下,望着青石阶上溅起的水花出神。潮湿的空气里混着泥土与腐草的气息,远处山峦笼罩在灰蒙蒙的雾气中。
“峰伢子!”屋里传来母亲带着咳嗽的呼唤,“去井边打桶水来,缸底都见光了。”
林峰应了声,拎起桐木水桶走进细雨里。他今年刚满十九岁,穿着打补丁的靛蓝短褂,身形精瘦却带着山民特有的韧劲。走过村中石板路时,几个穿着长衫的乡绅正站在祠堂门口议论:
“听说北边又在打仗了……”
“孙文在广州搞什么护法军政府,这世道啊……”
这些话语飘进林峰耳中,他脚步未停。自从三年前在县立中学辍学回乡,他就明白这些国家大事距离赣南的山村实在太远。眼下最要紧的,是家里快要见底的米缸,还有母亲久治不愈的咳疾。
井台边的青苔被雨水浸得油亮。林峰放下井绳时,注意到石缝里卡着个亮晶晶的物事。捡起来看,是块巴掌大的金属板,表面刻着从未见过的纹路,触手冰凉。
“这是……”他翻转着这块奇怪的铁片,忽然指尖传来刺痛。金属板边缘划破了他的手指,血珠渗进纹路,那些线条竟微微发亮起来。
“检测到生物特征符合绑定条件。”一个毫无感情的声音直接在他脑海中响起,“‘燧人氏’系统启动。”
林峰惊得险些将金属板扔进井里。环顾四周,雨幕中并无他人。
“谁在说话?”
“我是来自2187年的军事人工智能系统。”那个声音继续道,“因时空乱流坠毁于此。根据紧急预案,将协助绑定者获取必要生存资源。”
林峰掐了自己大腿一把,疼痛让他意识到这不是幻觉。他强作镇定地打完水,将金属板藏进怀里,快步往回走。
当夜,油灯如豆。林峰躲在堆放柴草的后屋,借着微光研究这块神奇的铁片。随着他心意转动,铁片上竟浮现出立体图像,展示着各种从未见过的机械构造。
“这是最简单的直流发电机。”系统提示道,“用你们现有的材料就能制作。”
图纸上,磁铁、铜线、转轴的组合清晰可见。林峰想起前些天在镇上废品摊见过的洋铁皮、旧钟表零件,心里突然躁动起来。
此后的半个月,林峰借口上山砍柴,实则按照系统指导搜集材料。他用给镇上药铺搬运药材攒下的铜钱,换回些破铜烂铁,夜深人静时就在后屋敲打琢磨。
“磁极要对准。”系统冷冰冰地指导,“线圈匝数不够。”
母亲察觉他的异常,但只当孩子在捣鼓什么新奇玩意儿。直到某个深夜,林峰摇动自制的手摇柄,连接的电线末端,小灯泡突然绽放出昏黄却稳定的光芒。
“成了!”他压低声音欢呼。
灯光惊醒了里屋的母亲。妇人披衣出来,看见这神奇的一幕,惊得捂住嘴:“这、这是洋人的电灯?”
“娘,这是咱们自己做的。”林峰兴奋地解释,省略了系统的存在。
消息不胫而走。村里人很快都知道林家小子会造“不用油的灯”。先是邻家孩子跑来看稀奇,后来连村保长都拄着拐杖来了。
“后生可畏啊。”保长捻着胡须,“正好乡公所的电话线老是断,你会弄这些洋玩意,要不要去帮忙看看?”
这个机会正中林峰下怀。在乡公所,他接触到更多设备:老式电话机、发报机零件,甚至还有台报废的小型柴油发电机。系统如饥似渴地分析着这些“古董”,不断提出改进方案。
“根据现有材料,可制作简易激光发射装置。”某天系统突然提示,“红宝石可用本地矿产替代。”
林峰心中一震。他记得在县中学时,物理先生说过西洋最新发明了一种叫“莱塞”的光束,能切割钢板。难道自己也能造出来?
正在他沉迷于这些研究时,山外的动荡终于波及到这个偏僻山村。
七月流火,一队溃兵窜入瑞金地界。这些北边战场逃来的散兵游勇,抢粮抢钱,还掳走青壮充夫。林峰所在的山村也未能幸免,保长带着乡绅们凑了二十块大洋,才勉强送走这伙瘟神。
“这世道,老百姓就是砧板上的肉啊。”保长送走溃兵后,在祠堂前叹气。
当夜,林峰摩挲着怀里那块已经温热的金属板,下定决心。
“系统,我要造武器。”
“建议优先研发单兵激光器。”系统立即回应,“已根据本地矿产优化设计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林峰以修缮乡公所电路为名,频繁往来镇上。他悄悄搜集废弃的汽车电池、望远镜镜片、铜管,又借口给母亲配药,从药铺买来硝石、硫磺等物。最重要的发光晶体,是系统指示他在后山某个矿洞找到的淡紫色萤石,经过打磨后替代红宝石。
制作过程充满艰辛。没有精密机床,全靠手工打磨;没有标准零件,就用锉刀一点点修整。有次调配化学药剂时差点引发爆炸,幸好系统及时预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