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高育良打算瞒着她,一步到位。
这次外事访问属于国家层面的外交行动,柳映雪很可能会以高育良配偶的身份,出现在出访名单中,参加一些官方的社交活动。
本来这些都不是问题,
可她看起来实在太年轻了。
两人并肩而立,旁人还以为她是他女儿。
为了自己的形象着想,
高育良可不敢冒这个险。
他不想被人说闲话,说他“老牛吃嫩草”。
所以,调整一下年龄信息是必须的。
“改到哪一年?”
“直接改成1970年吧。”
“好的,书籍。”
王阳华拿着材料离开了办公室。
此时在辽东省奉天市,
省韦大院内,
辽东一把手正坐在办公室里,
与父亲通着电话。
谈话的主题,是关于高育良下一步的去向问题——是调往中央,还是安排到天海工作。
对于高育良的安排,李建波更希望他进入中央。
目前,全国最年轻的省级实权领导,
就是他李建波和高育良两人。
高育良出生于1965年,今年五十二岁。
李建波生于1963年,今年五十四。
五十多岁的正省级干部并不少见,
但像他们这样掌握实权的封疆大吏,
整个国家也不过就是这两位。
“关于高育良的下一步安排,”
“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李建波没有立刻回应,而是站起身,走到窗边,目光望向窗外,
仿佛这样可以让自己冷静下来。
“目前上层的意见并不统一。”
“赵副管家支持高育良直接进京,出任国家外事委员会主任。”
“但督察院院长郭老持不同意见,他认为高育良虽然擅长经济,出身学院派,但也有丰富的基层经验。”
是的,基层经验。
对他而言,农村不是基层,
城市才算是基层锻炼。
“而且……”
“结合目前整体局势来看,”
“让高育良去天海更为合适。”
听到这里,李建波沉默了。
他当然明白,去天海意味着什么。
只要不是糊涂人,都能看出其中的深意。
“那两位的意思呢?”
李建波终于问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
他的底气,不仅仅是来自父亲,
还来自背后支持他的老派人物。
正是因为他们判断高育良不可能顺利上升,
他才有机会去争取那个位置。
他甚至已经能预见未来的格局:
新旧两派之间的博弈。
老一辈代表的是他父亲和汏佬,
而新一辈,则是高育良背后的岳父。
“目前态度还不明朗。”电话那头传来一声无奈的回应。
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
谁也无法判断汏佬的真实想法,
至于二佬那边,态度就更加模糊不清了。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都察院那边肯定是站在高育良这一边的,那里可是严柳派系的核心阵地。
此外,内阁里几个关键的文秘部门也多半倾向他。
但眼下最棘手的问题在于——
严书籍和柳部长这两位老前辈,身体都还硬朗得很。
如今局势尚不明朗,很多事情还难以预料。
再加上时机未到,不少势力都还在观望,不会轻易押注。
再等个三四年,情况会更清晰一些,那时各派系也才会真正动手布局。
“你别想太多。”
“踏实做好自己的事。”
“有些事情,急不得。”
李建波的父亲在电话挂断前说了几句宽慰的话。
他太了解儿子的性子了。
“嗯,爸……”
“您说得对。”
父子俩寒暄了几句,便结束了通话。
“不急……”
“唉……”
“我怎么能不急?”
李建波放下手机,一脸无奈。
这种局面,让他怎么安心?
他的仕途路径和高育良完全不同。
高育良是脚踏实地一步步从基层干起来的,有丰富的基层经验,也经历过一些复杂局面的考验。
而李建波走的是青年团系统的路线。
他从国家青年团系统调任外省做副职,后来又升任正职。
三年前才调到辽东担任一把手。
此刻,在京州。
高育良也在和老丈人通电话,谈的是自己下一步的安排。
“那你打算怎么办?”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的道理,不争一争,怎么能行?”
“好,我明白了。”
两人聊了一会儿便挂了电话。
电话挂断后,高育良径直打开办公桌上的电脑,登录内部系统,搜索“李建波”。
对这个人,他当然不陌生。
人家可是京城有名的“天骄”。
李建波,1963年出生,1992年博士毕业,进入京大校团委工作。
1995年出任京大团委书籍,随后历任京城某区共青团一把手、京城团市韦副书籍、书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