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莞少年:海风中的剑影
万历十二年(1584年),广东东莞石碣镇的袁屋围村,渔民袁子鹏的妻子罗氏诞下一个男婴。这孩子哭声洪亮,额头饱满,袁子鹏望着襁褓中眉眼锐利的婴儿,想起昨夜梦见金戈铁马,便为他取名“崇焕”,字元素——盼他能像玉石般坚韧,更盼他能“还天下以光明”。
袁家世代打鱼,却也识得几个字。袁子鹏常把船板当书桌,教崇焕读《论语》,可这孩子总爱溜到海边,看渔船破浪,听老渔民讲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十岁那年,他拿着根木棍在沙滩上比划,自称“督师”,指挥贝壳当“士兵”,被路过的塾师看见,笑道:“这孩子,心在疆场啊。”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三岁的崇焕随父赴广西藤县求学。他在考场外看到鞑靼犯边的塘报,攥紧拳头对同窗说:“大丈夫当提三尺剑,保家卫国,何必将时间耗在笔墨里?”同窗笑他狂,他却写下“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贴在书桌前。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十五岁的袁崇焕考中进士,授福建邵武知县。赴任途中,他绕道山海关,换上布衣混在戍卒里,看城墙斑驳,听胡笳呜咽,对着地图默记关隘险要,直到天黑才被哨兵发现。哨兵要拿他问罪,他大笑:“我若为将,必让此地固若金汤!”
这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军惨败,努尔哈赤的后金铁骑叩关南下。消息传到邵武,袁崇焕在县衙里枯坐三日,将《孙子兵法》翻得卷边,对县丞说:“辽东危矣!朝廷若用我,必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单骑阅塞:宁远大捷的惊雷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赴京述职,在文华殿慷慨陈词,说“只要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便可守辽东”。御史侯恂奇其才,力荐他为兵部主事,不久升宁前兵备佥事。
赴辽东途中,他竟甩开随从,单骑出山海关,在风雪中勘察地形。抚宁知县见他衣衫结冰,劝他休整,他却说:“敌兵就在眼前,哪有功夫烤火?”七日后归来,他向孙承宗献上“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之策,孙承宗拍案:“崇焕,真乃奇才!”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十三万大军攻宁远。此时孙承宗已被魏忠贤排挤去职,经略高第主张弃城,袁崇焕当众刺血为书:“我袁某在此,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他命人将西洋红夷大炮架在城头,又让百姓把被褥裹在城墙上缓冲。努尔哈赤在阵前嘲讽:“区区宁远,三日可破!”袁崇焕在城头冷笑:“老贼,尝尝新炮的滋味!”
正月二十四日,后金兵如潮水般攻城。袁崇焕亲自搬炮弹,左臂被弹片划伤仍大呼督战。红夷大炮轰鸣,后金兵血肉横飞,连努尔哈赤的黄龙帐都被炮火击中。激战三日,后金伤亡惨重,努尔哈赤叹道:“自二十五岁起兵,从未遇此劲敌!”愤而撤兵。
宁远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熹宗大喜,升袁崇焕为辽东巡抚。可野史却说,此战另有隐情——努尔哈赤并非败于炮火,而是被袁崇焕的“离间计”所伤。有说袁崇焕派人送去书信,假意投降,却在酒里下了慢性毒药;更离奇的是,有萨满记载,努尔哈赤在城下望见袁崇焕,竟说“此乃我命中克星”,心神大乱而退兵。
三、与虎谋皮:袁崇焕与皇太极的暗战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这个比父亲更狡黠的对手,知道硬攻宁远不可取,便想拉拢袁崇焕。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派人送信:“若将军肯裂土通好,我愿与明分治天下。”
袁崇焕将信呈给朝廷,熹宗朱批“斩使绝和”。可野史《石匮书后集》记载,袁崇焕竟私藏了回信,与皇太极暗通款曲。甚至有说,他曾派亲信喇嘛去沈阳,与皇太极密谈“以黄河为界,共享太平”。
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帝召见袁崇焕,问他平辽之策。袁崇焕夸下海口:“五年可复全辽。”退朝后,给事中许誉卿问他底气何在,他坦言:“不过是安慰皇上罢了。”许誉卿惊道:“皇上英明,岂能欺瞒?”
为稳住皇太极,袁崇焕确实有过议和试探。他在给皇太极的信中写道:“两国相争,生灵涂炭,若能罢兵,实乃苍生之福。”皇太极回信:“只要将军肯助我登基,辽地尽归明有。”这些书信后来成了他“通敌”的罪证。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开宁远,从喜峰口入关,直逼北京。袁崇焕率九千关宁铁骑星夜驰援,在北京广渠门外与后金兵血战。他身先士卒,刀劈数名敌兵,盔甲上的血冻成了冰。
可此时流言四起:“袁崇焕引敌入关,要逼皇上议和!”皇太极趁机施反间计,让被俘的太监听到“袁将军与我主有密约”,再故意放他逃回。崇祯帝本就多疑,闻言震怒,召袁崇焕入宫。
十二月初一,袁崇焕刚进紫禁城,就被锦衣卫拿下。他错愕道:“臣何罪之有?”崇祯帝将他的书信摔在地上:“你与皇太极的约定,当朕不知道吗?”袁崇焕大呼冤枉,却被打入诏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