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回:神碑修复启新途,源种分株融道基
诸界盟约既成,一股无形的、却真实不虚的秩序之力开始在所有缔约世界间流转、稳固。李之源能清晰地感知到,以玄唐为核心,一张由气运、因果与法则誓言编织的大网已然张开,联盟的内部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为他推行后续更为艰巨的计划,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稳定环境。
然而,外部威胁暂得钳制,内部的根本大计却迫在眉睫。李之源深知,冥土之劫绝非区区盟约所能彻底消弭,最终仍需倚仗绝对的力量。这力量,一方面来源于正在全力炼制的“周天星斗大阵”,另一方面,则根植于他自身的道行境界。而提升道境的关键之一,便在于丹田内那九块承载着上古碧波玄界无上传承的——神碑。
静室之内,万籁俱寂。李之源(本体)心神沉入丹田,仔细审视着这九块与他性命交修、却又显得格外“沉重”的古老石碑。
它们静静悬浮于混沌色的归元法力海洋之中,散发着或煌煌大气、或深邃幽玄、或生机勃勃、或寂灭归无的种种道韵。太初武碑的厚重,万象法碑的变幻,不灭魂碑的坚韧,造化器碑的巧思,自然灵碑的亲和,寂灭魔碑的凌厉,归一剑碑的纯粹……以及,那两块状态最为特殊的——太虚命碑与混沌劫碑。
前者,碑体布满了蛛网般的裂痕,仿佛轻轻一触便会彻底碎裂,仅靠着一股冥冥中的“定数”之力勉强维系着整体;后者更是凄惨,几乎可以说是由无数碎片依靠其本身蕴含的“归无”特性强行吸附在一起,形态模糊,气息极不稳定。
即便李之源已臻开脉十重,法力浩如烟海,神念强横无匹,更日日以自身道韵温养,但这九碑,尤其是后两碑的修复进度,依旧慢得令人心焦。它们本身的品阶太高了,高到似乎与此方天地格格不入,其损伤更非寻常能量所能弥补。这就如同要用凡间的清水去修复仙器的道痕,并非全然无效,但效率低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昔日助我对抗冥土之眼虚影,它们几乎耗尽了积攒无尽岁月的本源之力……此等损耗,单靠水磨工夫,恐怕千年万年也难以恢复旧观。”李之源心中暗叹。他并非没有尝试过加速。曾几何时,他设想引动“周天星斗玄黄阵”汇聚的磅礴星力与诸界灵机,强行灌入神碑之中。但推演之下,发现即便以如今覆盖玄唐及部分属界的阵法规模,其汇聚的能量层级,对于神碑本源的创伤而言,依旧是“质”而非“量”的问题,犹如杯水车薪,意义不大。
他的目光,不由得投向了那位于自身修行体系最核心、最神秘的存在——混沌源种本体。
那枚沉浮于小壶天核心,不断吞吐着混沌之气,演化地水火风,乃是万物起源与终结象征的种子,其品阶显然远超神碑。若能引动其一缕本源气息,修复神碑想必不在话下。然而,这个念头刚一升起,便被李之源强行压下。风险太大了!混沌源种的本源之力何等磅礴霸道?那是创世与灭世之力!神碑虽强,终究是“器”是“法”,而混沌源种更近于“道”之显化。两者强行接触,最大的可能并非滋养,而是神碑无法承受其重,被那纯粹的混沌气息同化、压碎,乃至彻底湮灭!届时非但修复无望,连这身核心传承都可能毁于一旦。
此路,近乎绝路。
然而,天无绝人之道。就在李之源凝神苦思之际,他感知着那通过《诸界盟约》及自身布设的阵法网络,与散布于诸界的“混沌源种分株”之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全新的、大胆的构想,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骤然照亮了他的心田。
“源种本体不可用,但其分株呢?”
这些分株,已与各个小千世界深度融合,它们汲取世界本源,演化出带有该世界鲜明特性的次级混沌能量。这些能量,相较于源种本体的纯粹混沌,已然“降格”,变得相对温和,且具备了独特的属性指向。例如,碧波玄界分株衍生的是蕴含水元生机与浩瀚之意的混沌能量;沙界分株则偏向土行寂寥与吞噬之性;育灵界分株更是充满了生命造化之机……
“《玄玑造化录》有云:‘同源相济,异质相融’。神碑与源种,追根溯源,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都指向了世界构成的本源?只是层级与表现形式不同。而这些分株能量,既保留了部分混沌‘同源’的特性,又因与世界融合而产生了‘异质’的属性,岂非正可作为沟通与滋养的桥梁?《万象炼天术》中,亦有关于能量层级转化与精细操控以契合器物质性的法门……”
思路一旦打开,种种相关的传承精义便自动涌上心头,相互印证。李之源越想越觉得此法可行!这并非蛮力灌注,而是以一种更巧妙、更契合的方式,为神碑注入它们能够吸收、且急需的“养料”。
他立刻将这道神念传递给了正沉醉于知识海洋中的道三化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