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气蒸腾着江南小城的每一寸肌理,却挡不住陈家人心头翻涌的热望。这天清晨,城南的“锦绣阁”酒楼刚拉开朱漆大门,后厨就已升腾起氤氲的蒸汽,案板上的鲜鱼活虾蹦跳着,码放整齐的蔬果泛着水润的光泽,连空气中都漂浮着酱油、料酒与香料交织的浓郁香气——这里,正筹备着一场盛大的升学宴,主角是陈家19岁的少年陈志鹏,刚刚以全省前列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阿鹏,快把西装再熨烫一遍,你外公特意叮嘱,今天要穿得精神些!”45岁的母亲江念初系着米白色的围裙,手里拿着蒸汽熨斗,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却难掩眼底的笑意。她发质乌黑,眼角虽有浅浅细纹,却被一身得体的天蓝色连衣裙衬得温婉雅致。江念初是小城中学的语文老师出身,如今更接手了父亲江哲创办的“启智教育”机构,成了里外兼顾的管理者。平日里她既要打理教育机构的教学安排、师资调度,又要盯着儿子的学业,此刻看着即将踏入燕园的儿子,过往的双重辛劳都化作了满心的骄傲与不舍。
19岁的陈志鹏站在穿衣镜前,身形挺拔,眉目清朗。白色衬衫扎在黑色西裤里,衬得他肩宽腰窄,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特有的青涩,却又因即将到来的人生新阶段,添了几分沉稳。他伸手抚平西装上的褶皱,指尖微微有些发烫:“妈,知道啦,外公都跟我说三遍了。”话虽这般说,他还是乖乖地转动身体,让母亲帮他整理好领带。镜子里,母亲的手指温柔地调整着领结,眼神里的疼爱几乎要溢出来,陈志鹏心头一暖,伸手轻轻抱了抱母亲:“妈,辛苦你了,既要管外公的教育机构,又要操心我。”
“傻孩子,为你辛苦,妈乐意;你外公的心血,妈更得守好。”江念初拍了拍儿子的后背,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以后去了北京,要照顾好自己,天冷了记得加衣,吃饭别凑活,常给家里打电话……机构那边你不用惦记,妈能撑住。”
“知道啦妈,我又不是去外星球。”陈志鹏笑着打断母亲的叮嘱,心里却泛起酸涩。他从小在“启智教育”的教室里长大,看着外公江哲手把手教学生,看着母亲后来接过接力棒,那间挂满锦旗的机构,藏着他童年大半的记忆,也藏着家人对教育的执念。一想到即将远赴千里之外的京城,心中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家人、对这座小城的眷恋。
客厅里,48岁的父亲陈屿正忙着调试音响。他穿着深灰色的休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角的笑纹里都藏着喜悦。陈屿是一家建筑公司的项目经理,平日里话不多,却总是用行动默默支持着家里的一切——江念初接手教育机构后,经常忙到深夜,都是他包揽了家里的家务,还会帮着核对机构的财务报表。此刻,他反复播放着喜庆的音乐,时不时侧耳倾听,生怕哪个环节出了纰漏。“老陈,你别光摆弄音响了,快去看看外公外婆他们到了没有。”江念初喊道。
“好嘞!”陈屿应了一声,拿起车钥匙就往外走。刚到楼下,就看见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来,车窗摇下,露出75岁的外公江哲矍铄的面容。江哲头发已染上风霜,却梳得整整齐齐,穿着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胸前口袋里还别着一支钢笔——那是他创办“启智教育”时就养成的习惯,不管是给学生讲课,还是修改教学方案,这支笔从未离身。作为小城最早一批民办教育的开拓者,江哲的“启智教育”曾帮助无数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退休后把机构交给女儿江念初,他虽不再管具体事务,却还时常去机构转转,看看教学质量,听听家长反馈。
“爸,妈,你们来啦!”陈屿快步上前,打开车门。72岁的外婆林晚星扶着车门慢慢走下来,她穿着一件淡紫色的真丝衬衫,头发挽成一个整洁的发髻,鬓角的白发被精心打理过,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阿屿,辛苦你了。”林晚星握住女婿的手,目光急切地往楼上望,“阿鹏呢?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状元郎,也得跟念初聊聊机构最近的情况。”
“在楼上收拾呢,我这就带你们上去。”陈屿笑着搀扶着两位老人。刚走进楼道,就听见一阵清脆的笑声,13岁的双胞胎妹妹陈语安和陈语宁正提着裙摆跑下来,两个小姑娘穿着一模一样的粉色连衣裙,梳着同款的马尾辫,脸上带着甜甜的酒窝,像两朵盛开的桃花。她们如今在龙华小学读六年级,正是小姨江念熙和二舅妈苏晓的学生,每天放学还会去“启智教育”上晚自习,由母亲江念初顺路接送。
“外公!外婆!”姐妹俩齐声喊道,一左一右地抱住林晚星的胳膊。“哎哟,我的乖孙女们,又长高了!”林晚星笑得合不拢嘴,伸手抚摸着两个孩子的头,“今天可要好好给哥哥捧场,以后在学校里跟着小姨和舅妈好好学,也像哥哥一样考名牌大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