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晨捐赠1万元给心理健康项目的消息,林晚星是从早间的《军报》角落看到的。豆腐块大小的篇幅,配着一张江逸晨在捐赠仪式上略显拘谨的照片,标题是“军属企业家江逸晨心系公益,助力心理健康事业”。
她戴着老花镜,反复看了三遍,指尖轻轻摩挲着报纸上儿子的脸,嘴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这比当年江逸晨拿到第一个发明专利,比他的公司签下第一笔大额订单,更让她觉得骄傲。
“老江,你看!”林晚星拿着报纸走到客厅,江哲正坐在沙发上看一本教育类的杂志。73岁的江哲头发已经全白,但腰板依旧挺直,听到妻子的声音,他放下杂志,接过报纸。
这是一栋部队家属院常见的老式单元楼,江家买了一整层,经过改造,变成了一个大通间格局。客厅在中间,四周分布着七个房间,打开房门就能看到客厅。江哲和林晚星住主卧,江逸晨一家住东厢房两间,江念熙一家住西厢房两间,还有两间客房备用。客厅宽敞明亮,摆着几张沙发和一个大茶几,墙上挂着全家福。
江哲的眼神有些浑浊,但读起文字来依旧专注。他看了片刻,点点头,语气平淡却难掩欣慰:“这小子,没白教。”
“那是,也不看是谁的儿子。”林晚星嗔怪地瞪了他一眼,心里却甜滋滋的。“中午我做他最爱吃的糖醋排骨,你去家属院门口的菜市场买点新鲜的肋排,再买些配菜。”
“好。”江哲起身,拿起外套。70岁的林晚星还像年轻时一样,凡事亲力亲为,尤其是家人的饮食,从不让别人插手。江哲早已习惯了她的安排,两人相伴几十年,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彼此的心意。
上午十点,江家的房子就开始热闹起来。最先到的是大女儿江念初一家。42岁的江念初穿着一身素雅的连衣裙,头发利落地挽在脑后,看起来干练又温婉。她刚打开门,丈夫陈屿就从身后搬出一个大纸箱。
“爸,妈!”江念初笑着喊道。
林晚星从厨房探出头:“念初来了?快进来。陈屿,又拿什么好东西了?”
“妈,这是我爸妈自己种的西瓜和蔬菜,给大家尝尝鲜。”陈屿放下纸箱,抹了把汗。45岁的陈屿是一名建筑工程师,皮肤黝黑,身材挺拔,身上带着技术人员特有的严谨气质。他最近刚完成一个商业综合体的设计项目,忙得脚不沾地,今天特意抽出时间来探望岳父母。
紧随其后的是他们的三个孩子。16岁的陈志鹏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看起来有些腼腆,进门就喊了声“外公,外婆”,然后就自觉地坐到客厅的沙发上,拿出手机刷起了题。14岁的双胞胎姐妹陈语安和陈语宁则像两只快乐的小鸟,蹦蹦跳跳地扑到林晚星身边。
“外婆!”
“外婆我们好想你!”
林晚星笑着搂住两个外孙女:“快让外婆看看,又长高了。饿不饿?桌上有水果。”
“不饿,外婆,我们帮你择菜吧!”陈语安拉起妹妹的手,就往厨房跑。
江念初无奈地笑了笑:“妈,您别惯着她们,让她们自己玩就行。”
“没事,孩子愿意帮忙,我高兴。”林晚星摆摆手,把洗好的草莓递给江念初,“你爸去买排骨了,估计也快回来了。对了,你那个教育机构最近怎么样?忙不忙?”
江念初接过草莓,叹了口气:“还行,就是最近在筹备暑期夏令营,事情比较多。15年前接过来的时候,没想到会这么操心。”
“慢慢来,别累着自己。”林晚星心疼地说,“实在忙不过来,就雇几个人帮忙。你爸当年开这个教育机构的时候,比你还累呢。”
“嗯,我知道。”江念初点点头,“对了,妈,上次您说的那个贫困生,我已经安排他免费参加夏令营了。”
“好,好,你做得对。”林晚星欣慰地笑了,“你爸要是知道了,肯定也高兴。”
正说着,门开了,江哲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菜篮子走进来。“买回来了,新鲜的肋排,还有点豆角和西红柿。”
“爸,我来拎。”陈屿连忙上前接过菜篮子,“您歇会儿,我去厨房给您倒杯水。”
江哲点点头,在沙发上坐下,看向陈志鹏:“最近学习怎么样?快期末考试了吧?”
“还行,外公。”陈志鹏放下手机,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就是物理有点难。”
“物理啊,我虽然教的是语文,但也略懂一些。”江哲的眼神亮了起来,当年他开教育机构的时候,什么科目都得懂一点,才能管理好老师。
陈志鹏眼睛一亮:“真的吗?外公,那我下午就问您。”
“好。”江哲欣慰地笑了。
厨房里,林晚星已经开始处理排骨。她先把排骨洗干净,然后冷水下锅,加入姜片和料酒,开火焯水。陈语安和陈语宁蹲在一旁,帮着择豆角。
“外婆,排骨要炖多久啊?”陈语宁仰着小脸问。
“得炖一个多小时呢,这样才软烂入味。”林晚星耐心地解释着,“你们先出去玩会儿,等炖好了外婆叫你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