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一下,楚都城外很快热闹起来。数千名身着统一灰衣的赎罪者,在士兵的看管下,陆续来到城墙修缮点与河道疏淤处。他们脸上大多带着抵触与茫然,有的低头不语,脚步拖沓;有的则四处张望,眼神中满是不安。
修缮城墙的工地上,工匠们早已准备好了城砖、石灰与工具。沉重的城砖每块重达数十斤,由两名赎罪者合力抬着,一步步走上陡峭的脚手架,再小心翼翼地填补到城墙的裂缝中。起初,不少人因为长期养尊处优,或是心怀怨怼,干活极为拖沓,抬砖时故意放慢脚步,甚至偷偷偷懒。
负责监督的刑部官员见状,当即按照章程行事,对偷懒者减少当日口粮。当看到别人因为干活卖力而能领到充足的粟米,甚至有少量肉干,而自己却只能得到半碗稀粥时,那些偷懒的人渐渐变了脸色。尤其是那些曾为贵族家奴的俘虏,他们以前从未靠自己的双手挣过吃食,如今虽辛苦,却也生出几分踏实感——至少,这碗饭是自己亲手换来的。
疏通河道的工地更是艰苦。初春的河水尚寒,赎罪者们赤着脚站在泥泞的河床中,用铁锹、锄头一点点挖掘淤积的淤泥。冰冷的泥水浸透了裤脚,刺骨的寒意顺着皮肤蔓延开来,不少人冻得嘴唇发紫,双手红肿。但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埋头苦干,他们也只能咬着牙坚持。
孙叔敖每日都会亲自到工地巡查。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布衣,脚上同样沾着泥土,走到劳作的人群中,亲自指导工程细节。看到有赎罪者因为不熟悉工具用法而效率低下,他便耐心讲解;看到有人卖力劳作,汗流浃背,他会当场表扬,并让人额外多给一碗热汤;对那些故意偷懒耍滑的,则会严肃训斥,晓之以理。
他还命人在工地旁搭起了简易的棚子,供众人休息避雨;又请了军医驻守在工地,及时处理伤病。有一次,一个年老的赎罪者在抬砖时不慎摔倒,腿骨骨折,军医当即上前诊治,孙叔敖还特意让人给他安排了轻便的活计,让他能安心养伤。这些举动,让原本心怀抵触的赎罪者们渐渐感受到了一丝人道关怀,干活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时光荏苒,数月转瞬即逝。
郢城的城墙在赎罪者们的劳作下,焕然一新。破损的裂缝被精心填补,松动的城砖被全部更换,原本斑驳的墙面变得平整坚固,城楼上的箭楼也修缮一新,远远望去,气势恢宏,坚不可摧。
城外的三条河道也已疏通完毕。淤积的淤泥被清理干净,河床被拓宽加深,河水重新变得清澈顺畅。当第一场春雨降下时,雨水顺着河道平稳地汇入长江,没有再像往年那样泛滥成灾。城郊的百姓站在田埂上,看着河水缓缓流淌,灌溉着干涸的农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今年终于不用担心淹水了!”一位老农感慨道,“没想到这些赎罪的人,竟为咱们做了这么大的好事。”
“是啊,以前总觉得他们都是坏人,现在看来,只要肯悔改,还是能做些实事的。”旁边的年轻人附和道。
百姓的赞誉声渐渐传到了熊旅的耳中。这日,他特意登上郢城的城墙,看着加固后的城防与畅通的河道,对身边的孙叔敖道:“孙卿,你这‘以工代罚’之策,不仅修好了城墙河道,更修好了人心啊。”
孙叔敖躬身道:“此乃王上开明之功。治国之道,在于化恶为善,让有罪者赎罪,让无用者有用。这些人在劳作中体会到了艰辛,也感受到了被需要的价值,心中的戾气自然会渐渐消散,这便是最好的教化。”
阳光洒在崭新的城砖上,反射出温暖的光泽。城墙下,几个赎罪者正拿着工具,仔细地打磨着城砖的边缘;河道旁,有人在种植柳树,希望能加固河岸。那些曾为罪人的劳作者,在汗水的洗刷下,正悄然完成着从“祸乱之源”到“建设之力”的转变。
熊旅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楚国的强盛,不仅仅在于军队的勇猛,更在于民心的凝聚与根基的稳固。而这“以工代罚”的举措,正是稳固根基的重要一步。
或许,这数千人的转变,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楚国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但只要能坚守“化恶为善、以民为本”的理念,定能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喜欢楚国一统华夏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楚国一统华夏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