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外交使者们在列国的朝堂与市井间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努力为楚国拓展着外交版图、营造有利局势。而与此同时,楚王熊旅的目光牢牢锁定在国内发展之上,从未有过丝毫偏移。他心里清楚,国家强盛恰似一座雄伟壮丽的摩天大厦,外交好似大厦那光彩照人、向世人展示实力与影响力的华美外立面,可稳固的内政根基,才是支撑整座大厦历经风雨、屹立不倒的坚固基石。
于是,熊旅决定放下宫中的繁杂事务,亲力亲为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心声,挖掘潜藏在市井小巷、田间地头的真实疾苦。一日清晨,天色微明,熊旅便轻车简从,悄然出了郢都。马车沿着蜿蜒的土路前行,一路之上,他透过车窗,看到了楚国百姓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弯腰弓背,挥洒着汗水,为了生活努力耕耘。但熊旅也敏锐地注意到,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破败不堪,一副残败景象。那些曾经承载着水源、滋养着农田的沟渠,如今干涸见底,堤岸崩塌,杂草丛生,全然没了往昔的生机。
抵达一处村庄后,熊旅下了马车,步行至田间。只见那沟渠干涸见底,堤岸干裂,一道道裂痕犹如大地狰狞的伤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正蹲在田边,满脸愁容,望着干裂的土地长吁短叹。熊旅走上前去,轻声问道:“老人家,这地里的庄稼怎会如此?”老农抬起头,瞧见眼前之人气宇不凡,却态度亲和,便叹了口气说道:“大王啊,这几年雨水本就不多,可这沟渠却也坏了,庄稼没了水,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我们的日子实在是难过啊。”说着,老农从地上捧起一把干裂的泥土,在手中搓捻着,那泥土瞬间化作粉末,随风飘散。
熊旅听后,心中一阵揪痛,满是忧虑与自责。他深切意识到,水利设施的破败,已然成为制约楚国农业发展、影响百姓生活的重大难题。楚国以农为本,农田无水灌溉,粮食产量锐减,百姓生活困苦,国家根基也将随之动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回到郢都的宫殿,熊旅没有丝毫耽搁,当机立断,即刻下令从国库拨出巨额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建设。这笔资金,就像一场久旱后的及时雨,为水利工程注入了强劲动力。同时,他昭告天下,征调各地民力,号召青壮年们踊跃投身到水利修缮与扩建的浩大工程中。为确保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高质量、高效率推进,熊旅在朝堂之上精挑细选,选出一批能力出众且忠诚可靠的官员,让他们奔赴各个施工现场,负责监督工作。
施工现场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炎炎烈日高悬空中,炙烤着大地,工人们却热情高涨,挥汗如雨。他们有的双手紧握锄头,奋力挖掘着淤塞的沟渠,每一锄下去,都扬起一片尘土;有的肩挑重担,脚步匆匆,运送着砖石泥土,扁担在肩头压出深深的痕迹。在一处施工现场,一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双手磨出了血泡,却依然不肯放下手中的工具,他咬着牙,忍着痛,继续用力挖掘着。旁边的工友劝他休息一下,他却坚定地说:“这是为了咱们楚国,为了咱们自己的好日子,我这点伤算不了什么!”
一日,熊旅来到了其中一处规模较大的施工现场。他身着朴素衣衫,身影一出现,便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乡亲们,辛苦了!”熊旅声音洪亮且饱含温暖,“你们的辛勤劳作,是为了楚国的未来,也是为了你们自己的生活。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定能让这水利设施焕然一新,让庄稼年年丰收!”百姓们听了大王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注入体内。他们纷纷挺直腰杆,齐声高呼:“愿为大王效力!”那一刻,整个施工现场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家干活的劲头愈发十足,原本疲惫的身躯也充满了活力。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无论骄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寒风刺骨的冬日,施工现场始终一片忙碌,从未停歇。工人们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地劳作,监督官员们也恪尽职守,日夜巡查。终于,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楚国的水利设施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原本干涸的沟渠重新流淌起清澈的河水,水波荡漾,欢快地流向田间;堤坝坚固厚实,犹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周边的农田。农田灌溉得到极大改善,曾经因缺水而干涸荒芜的土地,如今绿意盎然,庄稼茁壮成长,随风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当年秋天,楚国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大丰收,粮仓堆满了金黄的稻谷,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在丰收的庆典上,百姓们载歌载舞,他们感恩大王的英明决策,感恩自己的辛勤付出,整个楚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
解决了水利难题,熊旅又将目光聚焦到楚国的商业发展上。他深入市井调研,与各地商贾交谈,发现楚国商业虽潜力巨大,却受诸多不合理限制的严重束缚。那些名目繁多的商业税赋,重重地压在商人肩头,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们举步维艰;市场秩序的混乱无序,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之事时有发生,使得交易缺乏公平与规范,极大地阻碍了商业的健康发展。在郢都的集市上,一位卖布的商人向熊旅诉苦:“大王啊,这苛捐杂税太多了,我们挣点钱太难了。而且这市场上,有些人不老实,坏了规矩,我们这些本分做生意的,都快没法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