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旅即位后,便将稳固朝局视为重中之重。楚国朝堂,犹如一片暗潮涌动的深海,各方势力盘根错节,稍有差池,便会掀起惊涛骇浪,将楚国的根基撼动。熊旅虽年轻,却有着远超常人的沉稳与智慧,他深知此刻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
先王留下的老臣们,在楚国的朝堂上有着深厚的根基和丰富的经验。熊旅明白,想要顺利接过楚国这一重担,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与辅佐。于是,他对老臣们礼遇有加,不仅时常在朝堂上对他们的功绩表示赞赏,还在私下里多次宴请,与他们促膝长谈,询问治国理政的良策。对于令尹斗般,熊旅更是将其视为肱股之臣。
一日,熊旅在宫中设下便宴,单独邀请斗般前来。宫殿内烛火摇曳,酒香四溢,营造出一种轻松而亲切的氛围。待酒过三巡,熊旅放下酒杯,神色凝重地说道:“令尹,楚国如今正值新旧交替之际,内忧外患并存,本王深感责任重大,还望令尹能不吝赐教,多多辅佐本王。”他的眼神中透露出真诚与期待,仿佛在向斗般敞开自己的心扉。
斗般见新王如此谦逊且信任自己,心中感动不已,当即起身,拱手说道:“大王放心,臣必当肝脑涂地,为楚国鞠躬尽瘁。如今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国内民生,发展经济,同时加强边防,以防他国趁虚而入。”斗般的声音坚定有力,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楚国的忠诚与担当。
熊旅听后,频频点头,两人就此深入探讨了诸多治国方略,从税收制度的优化,到边境防线的加固,再到民生福祉的提升,无一遗漏。他们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声沉吟,直至深夜,宫殿外的月色渐深,才意犹未尽地散去。此后,熊旅时常与斗般商议国家大事,无论是赋税改革,还是水利工程的兴修,都会充分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斗般也深感新王的信任与器重,每日夙兴夜寐,更加尽心尽力地辅佐熊旅。在斗般的辅佐下,楚国的各项政策得以稳步推进,国家机器开始有序运转。
然而,熊旅深知,仅仅依靠老臣是不够的,为了楚国的长远发展,必须培养自己的势力。他广开言路,鼓励各地官员举荐人才,同时还亲自微服出巡,深入民间,寻找那些有真才实学却尚未被发掘的贤能之士。在一次出巡中,熊旅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县城。听闻当地有一位名叫屈荡的年轻书生,才华出众,且心怀报国之志。熊旅便乔装打扮,身着朴素的布衣,头戴斗笠,宛如一位普通的旅人,来到屈荡家中拜访。
屈荡见来人虽衣着朴素,但气质不凡,眼神中透着一股睿智与威严,心中不禁暗暗称奇。两人一番交谈后,屈荡对熊旅的见识和抱负深感钦佩,熊旅也对屈荡的才学赞赏有加。屈荡引经据典,畅谈治国安邦之道,从民生疾苦到国家战略,见解独到且深刻。熊旅听得入神,不住点头。熊旅回宫后,便下令将屈荡招入朝中,委以重任。屈荡也不负所望,在朝中兢兢业业,为楚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除了选拔人才,熊旅还注重对年轻官员的培养和历练。他经常组织朝堂辩论,让官员们针对国家的各项政策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在一次关于农业改革的辩论中,年轻官员伍举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土地分配方案,引起了朝堂上的激烈讨论。一些老臣认为此方案过于激进,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而伍举则据理力争,详细阐述了方案的可行性和长远利益。他指出,现有的土地分配制度存在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他的新方案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熊旅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中对伍举的勇气和才华暗暗赞赏。他看到了年轻一代官员的活力与潜力,也明白改革必然会面临阻力,但只有勇于突破,楚国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终,熊旅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采纳伍举的部分建议,并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试点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显着提升,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伍举也因此得到了熊旅的进一步重用,成为了楚国朝堂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稳固朝堂势力的同时,熊旅也没有忽视对军队的掌控。他深知,军队是国家的根本保障,只有拥有一支强大且忠诚的军队,才能确保楚国的安全与稳定。于是,他亲自前往军营,检阅军队。那一日,阳光明媚,军旗飘扬,数万将士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气势恢宏。他们身着铠甲,手持兵器,眼神坚定,仿佛钢铁长城一般。
熊旅身着戎装,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地从将士们面前走过。他目光坚定,神情威严,每到一处,都会停下来与将士们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训练情况。将士们看到新王如此关心自己,心中热血沸腾,纷纷高呼:“愿为大王效死!”那声音响彻云霄,仿佛要冲破天际。检阅结束后,熊旅登上高台,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讲话。他激励将士们要刻苦训练,保家卫国,为楚国的荣耀而战。他的话语如同一把火炬,点燃了将士们心中的斗志,让他们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士们听后,群情激奋,士气高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