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以北,秦岭深处。
时值早春,高海拔的山巅依旧覆盖着未化的积雪,凛冽的山风如同刀子般刮过嶙峋的岩石和枯寂的树林。
一条几乎被岁月遗忘的古道,如同垂死的巨蟒,蜿蜒盘绕在险峻的群山峰峦之间。
这便是通往陈仓的战略捷径,也是充满未知与死亡的——陈仓古道。
在丞相定下“暗度陈仓”的奇策之后,最先踏上这条生死未卜之路的,并非大军主力,而是一支沉默如铁、行动如风的精锐。
陈到亲率一千二百名白毦兵中最擅长山地作战、潜伏渗透的佼佼者,背负着远超常规行军的特殊装备,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潜入了这片人迹罕至的苍茫大山。
他们的使命,是为后续的数万主力大军,扫清障碍,开辟一条相对安全的通道。
这支代号“隼眼”的先遣队,卸下了显眼的白色甲胄,换上了与山石林木颜色相近的灰褐色劲装。
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将作院特制的精良攀爬工具:带铁爪的坚韧绳索、可拆卸组合的长短钩竿、底部嵌有钢刺的登山靴。
更重要的,是他们携带了数十个以陶罐密封、小心包裹的“霹雳火罐”——这是将作院在陈到模糊指点下,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研制出的最初级火药武器。
其威力远不如后世,主要用于爆破障碍、制造声响混乱,或者在某些关键时刻,尝试破坏并不十分坚固的工事。
除此之外,他们还配备了强弩、淬毒匕首、钢刀、三日干粮以及少量的盐和药品。
负重不轻,但每一个白毦兵都步履沉稳,眼神锐利,如同习惯了在绝境中求生的山豹。
陈到走在队伍的最前方。
他的乌骓马无法在这样的道路上骑行,已被留在后方。
此刻,他与普通士兵一样,依靠双脚和双手,征服着眼前的艰难险阻。
他手中拿着的并非地图,而是由白毦兵中最好的“画影”人才,根据此前零星斥候冒险探查和当地猎户口述,绘制的简易路线草图,上面标注着已知的险要和可能的危险区域。
“隼眼”的任务之一,就是完善这份地图,为主力提供最精确的导航。
古道的情况比预想的更为糟糕。
许多路段被山洪冲毁,只剩下悬崖边一道窄窄的痕迹,脚下便是云雾缭绕的深渊。
更有大量滑坡塌方形成的乱石堆,阻塞了前路。
枯死的巨树横亘道上,藤蔓荆棘纠缠密布,几乎无路可走。
“第一队,前方五十丈,左侧崖壁,勘测攀爬路线!”
“第二队,清理右侧荆棘,开辟侧方缓坡通道!”
“第三队,警戒后方及两翼山脊!”
陈到的命令简洁而清晰,通过手势和低沉的口令传递。
白毦兵们立刻行动起来,如同精密的机械部件,高效而沉默。
擅长攀援的士兵如同猿猴般利用钩索和岩缝向上攀爬,固定绳索,为后续部队建立安全通道。
工兵出身的士兵则挥舞特制的开山刀和斧头,砍伐障碍,填平小的沟壑。
遇到巨大的落石挡路,而又无法绕行时,便轮到“霹雳火罐”登场。
“爆破组,上前!测算药量,定点安置!其余人,后退至安全距离,寻找掩体!”
陈到冷静地指挥着。
几名专门训练过的士兵,小心翼翼地将“霹雳火罐”放置在巨石底部的缝隙中,引出长长的引线。
所有人隐蔽好后,引线被点燃。
“嗤嗤——”
短暂的燃烧声后。
“轰!!!”
一声沉闷而非响亮的爆炸在山谷间回荡,碎石纷飞,烟尘弥漫。
威力确实有限,无法将巨石完全炸碎,但足以将其炸裂、松动,或者炸开一个可供人勉强通行的缺口。
士兵们随后上前,用撬棍、绳索合力将松动的石块清理开。
每一次爆破,都意味着前进了一小步,也消耗了一份宝贵的“奇兵”资源。
除了天险,还有敌人的眼睛。
魏军虽然对陈仓古道防御松懈,但并非毫无戒备。
在几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制高点上,曹真还是设置了小股的斥候哨卡,通常由一名伍长或什长带领三五名士兵驻守,负责观察了望,定期回报。
“前方山梁,发现魏军哨棚,守军五人。”
担任前哨的白毦兵如同鬼魅般潜回,低声向陈到汇报。
陈到举起单筒望远镜(这也是将作院根据陈到描述,用水晶磨制而成的简陋版本,视距有限但已弥足珍贵)仔细观察。
那哨棚搭建简陋,位于山梁背风处,几名魏军士兵正围着一个小火堆取暖,显然并未意识到危险临近。
“不能放走一个,不能发出任何警报。”
陈到放下望远镜,眼神冰冷。
“弩手分队,占据侧翼射击位置,锁定目标。
突击分队,从后方悬崖攀上,近距离格杀。
行动!”
命令下达。
数名白毦兵弩手如同狸猫般悄无声息地移动到最佳射击点,手中的强弩稳稳瞄准了火堆旁的魏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