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骠骑大将军府。
陈到伏案疾书,面前的绢帛上并非军阵图或北伐方略,而是一份关于《劝工兴农,以实府库疏》的详细纲要。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如同一次高烧后的冷敷,让他沸腾的热血冷静下来,开始从更根本、更长远的角度审视蜀汉的强国之路。
他深知,战争的胜负,绝不仅仅取决于战场上一时的谋略与勇武。强大的国力,才是支撑长期军事行动,乃至实现“克复中原”宏愿的坚实根基。而国力源于何处?源于仓廪充实的粮食,源于技艺精湛的工匠,源于商贸流通的财富,更源于那万千黎民百姓的生机与活力。
“白毦兵再锐,元戎弩再利,若无后方源源不断的粮草军械,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陈到放下笔,喃喃自语。他的目光越过窗棂,仿佛看到了将作院里那日夜不息的炉火,以及炉火中锤炼出的、远超这个时代水平的“章武钢”和精良军械。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这些因军事需求而催生出的技术突破,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军营之中!它们应该,也必须,为提升整个蜀汉的国力服务!
数日后,丞相行营。
诸葛亮仔细阅读着陈到呈上的奏疏,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微微颔首。奏疏中,陈到详细阐述了“技术扩散”的构想:
核心主张: 在确保军事核心技术(如元戎连弩精密结构、白毦兵特殊装备工艺、章武钢最尖端冶炼法等)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将有选择性地、分步骤地将部分已成熟或次一级的非核心军工技术,通过有偿授权或无偿指导的方式,推广至民间手工作坊及广大农村。
具体措施:
1. 农具革新: 将曲辕犁的制造图纸、水力鼓风机的简化模型、以及利用“章武钢”次品料或普通精铁打造更加坚固耐用锄头、镰刀的技术,由各郡县工官负责,向辖内铁匠铺和农户推广。
2. 工具普及: 将标准化度量衡器具(源于军工生产的需要)、改良后的木工工具(如更锋利的刨、凿、锯)的制作方法,传授给民间工匠。
3. 工艺下沉: 将部分相对简单的金属热处理、防锈处理工艺(源于兵器保养),应用于民用铁锅、剪刀、犁铧等产品的制造,提升其使用寿命。
4. 管理模式: 建议由官府主导,设立“工师”职位,负责技术指导与质量监督;对于采纳新技术的作坊,初期给予税收减免或原料优先供应等优惠;对于成效显着者,可由官府出资收购其部分产品,或授予“官准”标识,鼓励良性竞争。
预期目标:
· 农业: 提升耕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解放部分劳动力。
· 手工业: 提升民用产品质量,刺激民间工匠创新,形成特色产业(如蜀锦之外的铁器、工具)。
· 商业: 优质民用产品可内销亦可外销(在控制下),增加税收,活跃经济。
· 军工: 民间工艺水平整体提升后,战时可更快动员、转化生产能力,为军队提供更优质的后备物资。同时,将作院可专注于更高端的技术研发,形成军民良性互动。
· 民心: 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国家强盛带来的生活改善,增强归属感与凝聚力。
陈到在奏疏最后写道:“……臣尝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我将作院之‘渔’,若只藏于深院高墙,则其利有限。若散于民间,使百工得法,万民受惠,则涓涓细流,终成江海。此所谓‘藏技于民,则国用不匮’之长远之道也!昔日秦以耕战立国,今我大汉,当以‘技’辅‘耕’‘战’,方能根基永固!”
看到“藏技于民,则国用不匮”这八个字,诸葛亮眼中骤然爆发出明亮的光彩!他猛地一拍案几(并非愤怒,而是激动):“妙!妙极!叔至此言,真乃治国安邦之良策!直指根本!”
他站起身,在室内快速踱步,羽扇轻摇的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内心的不平静:“我一直思虑,如何能让我季汉国力持续增长,以支撑北伐大业。仅靠成都平原之富庶与南中矿藏,犹嫌不足!若能将军工之利,反哺于民,使农人耕者有其利器,工匠造者有其良法,则民富而国强,军需自然充盈!此策若行,不亚于十万精兵!”
他立刻召来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将陈到的奏疏传阅。
蒋琬看后,抚须沉吟:“大将军此策,立意高远。然……将军工技术扩散民间,是否会致使机密外泄?若被魏吴细作窃取,岂非资敌?”
费祎也道:“文伟公所虑甚是。且民间作坊水平参差,恐难以掌握精良技术,若粗制滥造,反而败坏名声。”
陈到早已料到会有此疑问,从容答道:“蒋公、费公所虑,皆在情理。故而奏疏中明确,‘非核心’与‘严格保密’为前提。例如,我等推广的,是简化版的曲辕犁,而非井阑冲车;是普通精铁农具锻造,而非章武钢核心秘法与元戎弩机括。此其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