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邈沉浸在那“双螺旋密码”带来的巨大震撼中,久久无法回神。他苍老的面容上交织着迷茫、兴奋与一种近乎虔诚的敬畏,仿佛一个刚刚聆听了神谕的信徒,努力消化着那远超想象的信息。
凌皓没有打扰他。他知道,这种认知层面的颠覆需要时间沉淀。他自己则拿起那块沉甸甸的空明石,指尖感受着它冰凉坚硬的质感,心中飞速计算着打磨透镜的可行性方案。没有现代精密机床,全靠手工,想要磨出符合要求的高精度透镜,难度不是一般的大。需要设计简单的磨具,找到合适的磨料,还要有极其稳定的手法和耐心…
正当他沉思时,李邈终于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眼神重新聚焦,但那份狂热和震撼已然沉淀为一种更加深沉和坚定的求知欲。
他看向凌皓,语气无比郑重:“凌先生,尊师之学,浩瀚如星海,深奥如渊狱。老夫穷尽一生,能窥得其中一鳞半爪,便已是天大的造化。”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赧然,“只是…先生所言诸多概念,如那纤维素、果胶、细胞膜之筛选、遗传密码…实在太过精深玄妙,老夫…老夫一时难以全然领会,更不知从何入手加以验证…”
他的兴奋劲过去后,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理论再好,无法验证和应用,也终是空中楼阁。尤其是凌皓提到的许多概念,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框架,他空有满腔热情,却不知该如何将这“大道之韵”落到实处。
凌皓理解地点点头。这就好比给一个中世纪的人讲量子物理,概念再震撼,没有实验设备和数学工具,也是白搭。他需要给李邈一个抓手,一个能将宏观修炼与微观认知初步连接起来的桥梁。
“老爷子不必心急。”凌皓温和一笑,“家师亦曾言,万丈高楼平地起。欲究微观之妙,需先夯实宏观之基。尤其是对灵气能量之感应与引导,乃是一切之始。”
他话锋一转,问道:“老爷子于此道修行多年,不知对最基础的引气、炼气之法,可有何心得?”
李邈闻言,微微一怔,似乎没想到凌皓会问这个,但随即肃然道:“老夫愚钝,于修行一途资质平平,蹉跎一生也不过炼气中期之境,早已断了进阶之念。但于这最基础的《灵溪宗基础练气诀》,倒也浸淫了数十年,自问还是颇为了解的。”
他说着,从床头一个旧木匣里,珍而重之地取出一本页面泛黄、边缘磨损严重的小册子,封面上用古朴的字体写着《灵溪诀》三个字。
“此乃灵溪宗入门之法,虽粗浅,却是正宗玄门传承,中正平和,最重根基。”李邈将小册子递给凌皓,语气中带着一丝自嘲,“可惜老夫悟性有限,终其一生,也只能按部就班,未能窥得其中更深层的妙谛。”
凌皓接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心中微动。这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东西——一套这个世界的、经过验证的、最基础的能量运行“算法”。
他翻开册子,里面的文字古奥,配着简单的人体经络示意图,标注着灵气运行的路线和关窍。通篇都在强调“凝神静气”、“意守丹田”、“引气入体”、“周天运转”…充满了感性和模糊的描述。
若在以前,凌皓看了只会觉得头痛,太过唯心和缺乏量化标准。但现在,有了微观层面的认知,再看这宏观的功法,他的视角已然不同。
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计算机,开始自动解析这套“算法”:
“凝神静气”——降低大脑皮层兴奋度,减少干扰,提升精神力(意识)对能量感应的敏感度和操控精度。 “意守丹田”——将意识焦点集中于下腹部区域,可能涉及到对该区域细胞群(尤其是可能存在的能量敏感细胞或线粒体富集区域)的激活和调控。 “引气入体”——利用呼吸节奏和意念,引导外部环境中的灵气能量粒子,通过体表特定穴位(能量门户/细胞膜通道?)进入体内。 “周天运转”——沿特定经脉路线循环。经脉是什么?是能量传导效率更高的特殊细胞通路?还是某种生物电或能量场的通道?循环的目的是什么?是对能量进行提纯(过滤特定频率?)?是加速能量与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线粒体转化?)?还是拓宽和强化这些能量通道本身?
一个个问题在他脑中涌现,不再是玄学的迷雾,而是变成了可以探究的科学假设!
李邈见凌皓看得如此专注,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忍不住问道:“凌先生,可是这功法有何…不妥?”他现在对凌皓(及其背后的师尊)的判断已是深信不疑。
凌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功法本身并无不妥,能流传至今,必有其效。只是其表述方式,过于依赖个人感悟,难以量化传承。”
他指着册子上的经络图:“家师曾推测,所谓经脉,或许是人体内能量传输之优化路径。其之所以能传输能量,或因该路径细胞排列特异,或因其细胞膜结构特殊,利于能量粒子通行,又或因沿线存在某些特殊细胞器,能起到类似‘泵站’或‘放大器’之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