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五,教室里里弥漫着周末将至的慵懒气息。
尤其是下午的课程,不少同学经过一周的学习,已经有些疲惫,课堂气氛往往不如上午活跃。
然而,当下午第一节生理课的预备铃声响起,95级口腔班的同学们却发现,今天的课堂与往常有些不同。
生理老师杜老师,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总是慢条斯理的老先生,抱着一大摞玻璃器皿、橡胶管、金属支架等实验器材,慢慢地走进了教室。
他把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在讲台上,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
这已经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更让大家惊讶的是,学习委员许文珊跟在杜老师身后,手里竟然提着一个用细绳编成的、网眼密实的绿色网兜!
网兜里面,分明有十几只活蹦乱跳、皮肤湿滑、瞪着圆鼓鼓大眼睛的——青蛙!
“哇——!”
“青蛙!好多青蛙!”
“杜老头这是要干嘛呀?”
前排几个女生看到那不断蠕动的网兜,忍不住发出低声的惊呼,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身子。
教室里原本昏昏欲睡的倦气瞬间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窃窃私语和好奇的目光。
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盯着讲台上那不同寻常的“教具”。
杜老师习惯性地推了推老花镜,用他那特有的、不紧不慢的语调开了口:“同学们,下午好。今天这节生理课,我们不上理论,改为实验课——进行‘蛙心灌流实验’。”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同学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兴奋和期待的表情。
实践课总是比枯燥的理论课更受欢迎。
杜老师继续慢悠悠地讲解实验目的:“这个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大家直观地观察离体的蛙心,在不同药物作用下,其搏动频率和强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药物对心脏活动的影响机制。这是生理学中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
接着,他环顾了一下教室,说道:“实验需要两位同学上来帮忙做助手。有谁自愿吗?”
话音未落,坐在后排的汪胖子“噌”地一下就站了起来,嗓门洪亮:“杜老师!我来!”他平时就喜欢动手操作,这种机会自然不会错过。
杜老师点点头:“好,汪楷同学算一个。还需要一位细心点的同学……”
班长游金彦也举起了手:“杜老师,我来吧。”
“好,游金彦,汪楷,你们两位上来。”
汪胖子和游金彦快步走到讲台前。杜老师先让两人戴上准备好的橡胶手套。
然后,他示意汪胖子从网兜里取出三只个头差不多大的青蛙。
汪胖子倒是毫不畏惧,伸手进去,麻利地抓出了三只青蛙。青蛙在他手里拼命蹬腿挣扎,引得台下又是一阵小声议论。
杜老师又让游金彦帮忙,将三只青蛙分别用大头针小心翼翼地固定在讲台上准备好的三块小木板上,腹部朝上。
青蛙被固定住后,虽然还在微微抽搐,但已经无法大幅度动弹。
杜老师自己则开始熟练地调试讲桌上摆放的几个小玻璃瓶里的溶液,一边调试一边向大家介绍:“这是生理盐水,这是肾上腺素溶液,这是乙酰胆碱溶液……待会儿我们会用这些溶液分别灌注离体的蛙心,观察效果。”
准备工作就绪,真正的操作开始了。平时上理论课时,杜老师慢悠悠的语调常常是同学们的“催眠曲”,但此刻,他手持小巧的手术器械,动作却异常沉稳、精准而迅速,堪称“猛如虎”。
只见他先用剪刀在青蛙腹部剪开一个小口,然后用镊子轻轻拨开组织,很快就找到了那颗仍在微微搏动的、小小的、粉红色的心脏。
“同学们看,这就是蛙心。”杜老师用镊子尖端轻轻指着那颗跳动的小心脏。
他让游金彦端着木板,从第一排开始,依次让同学们近距离观察。
前排的同学看得清清楚楚,发出一阵阵惊叹;后排的同学急得站起来,踮着脚尖往前看。
“心脏还在跳呢!”
“好小啊,跳得还挺有劲!”
观察完第一颗心脏,杜老师迅速而轻柔地用剪刀将心脏连同与其相连的主要血管一起剪下,然后将其放入一个盛有生理盐水的透明玻璃培养皿中。那颗离开身体的心脏,在冰冷的盐水中,依然顽强地、有节律地搏动着。
接着,杜老师以同样的速度,处理了第二只和第三只青蛙,分别取出了它们的心脏。
他将第二颗心脏放入含有肾上腺素溶液的培养皿,将第三颗心脏放入含有乙酰胆碱溶液的培养皿。
“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三个器皿中的心脏搏动,有什么不同?”杜老师说道。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三个小小的玻璃器皿上。
起初,三颗心脏都在跳动。但很快,差异就显现出来。
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的那颗心脏,搏动基本保持原样;而浸泡在肾上腺素溶液中的那颗心脏,搏动明显加快、加强,变得非常有力;相反,浸泡在乙酰胆碱溶液中的那颗心脏,搏动则逐渐减慢、减弱,变得有气无力,最后几乎要停止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