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午后,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在黑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下课铃响起,大部份同学们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急着离开教室——今天下午,将进行合唱比赛的第一次排练。詹晓阳也留在教室,他是鼓手,自然要参加排练。
大家稍微收拾一下课桌,班长游金彦站在讲台上指挥,把椅子搬到四周,中间留出空间排练。
詹晓阳帮着挪动桌椅,心中涌起一阵熟悉的激动。前世他们班演唱的也是《黄河大合唱》,那雄浑的旋律至今还在他记忆中回荡。
教室门被推开,蔡老师领着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士走进来。同学们,这位是韩师的声乐老师薛老师,特地来指导我们排练。
薛老师微笑着向大家点头。她穿着一件淡紫色的衬衫,头发挽成一个优雅的发髻,眼神温和而敏锐。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排练《黄河大合唱》,这是一首很有力量的歌曲。
我们先来分声部。请大家依次唱两句句啊~~,我来听听大家的音色。
同学们紧张又兴奋地排起队。黄朝彬第一个唱,声音有些发抖;刘小惠唱得清脆悦耳;黄曼沉稳的中音让薛老师多看了一眼……
薛老师点点头,现在分一下声部:第一排女生唱高声部,第二排女生中声部,男生低声部。她特意指了几个音准好的同学:你们几个负责主旋律。
分完声部,薛老师开始讲解歌曲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表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要唱出这种气势,但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
她从手袋里拿出一盘磁带放入录音机,让同学们熟悉曲调。雄浑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所有人都被这音乐的力量震撼了。
现在我们分段练习。薛老师说着,开始指导每个声部。高声部要注意这里的气息支撑...中声部这里是和声部分...男声部要沉下去,像黄河水一样厚重。
詹晓阳没有站在队伍中,却仔细听着指导。前世他排练总是摸鱼,毕竟他不过是打酱油的,这次却格外认真。他发现当真正理解歌曲内涵时,打起鼓来的感觉完全不同。
练习进行得并不顺利。高声部总是跑调,中声部找不到和声感觉,男声部声音太小。薛老师却不急不躁,耐心地一遍遍纠正。
想象你们站在黄河岸边,她启发大家,感受那种磅礴的气势。唱歌不只是发声,更是情感的抒发。
蔡老师在一旁帮着打拍子,不时鼓励大家:很好!这次好多了!
练习一会,薛老师让大家休息片刻。同学们三三两两讨论着,互相纠正音准。詹晓阳注意到刘小惠在轻声练习,神情专注。
“你是鼓手吧。”薛老师对着詹晓阳点头示意。“来,告诉你鼓点的打法。”
薛老师一边清唱一边有节奏的手拍着课桌,“就这样,咚咚哒……咚咚哒……”
詹晓阳点点头,和着薛老师的音符,很快找到了感觉,前世他参加过这场合唱比赛,有些经验。
休息结束后,薛老师开始排队形。高的同学站中间,个子稍矮的站两边。注意前后错开,每个人都要能被看到。
她仔细调整每个人的位置,让刘小惠和林珊珊站在第一排中央——她们音准好,表情也到位。
现在加上动作。薛老师示范了几个简单的手势,风在吼时,手臂这样扬起;马在叫时,做奔腾的动作。动作要整齐划一。
同学们跟着学动作,开始时有些笨拙,但越来越熟练。黄朝彬动作特别夸张,惹得大家发笑,气氛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詹晓阳全神贯注地跟着刘老师学习基本节奏。《黄河大合唱》的鼓点并不复杂,但要求力度均匀、气势磅礴。当他的手腕开始发酸时,合唱排练也开始了。
蔡老师站在讲台上,双手像指挥家般挥舞:风在吼——预备,唱!
四十个声音同时爆发,震得詹晓阳耳膜发颤。他从未听过这么多人一起唱歌,那种声浪如同实质般撞击着胸膛。刘老师在他耳边喊:鼓点!进鼓点!
詹晓阳慌忙举手,在副歌部分加入。他的“鼓声”起初小心翼翼,但随着合唱的气势越来越强,他的击打也变得大胆起来。鼓面震动传递到指尖,再顺着胳膊直达心脏,他感觉自己成了乐曲的一部分。
薛老师突然打断,鼓快了,第二段再来。
詹晓阳的手僵在半空,羞愧得想钻进鼓里。他偷偷环顾四周,发现大多数同学都累得顾不上看他。
练习进行到高潮部分,所有人都投入其中。歌声越来越整齐,动作也越来越协调,而詹晓阳的“鼓声”也有不错的契合。当唱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歌声中充满了力量。
薛老师满意地点头:很好!已经有点感觉了!
蔡老师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同学们进步真快。
最后半小时,薛老师让大家完整地唱一遍。虽然还有些瑕疵,但已经能感受到歌曲的震撼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