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里河沿线陷入战火,洛阳的局势越发紧张。
许粟的指挥压力越来越重了,十几万条人命的重量都在他肩上压着,压迫得他整夜辗转反侧,不能入眠。
对于双方的统帅来说,洛阳战局目前正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究竟是许粟能够率先击退鬼子围攻,成功守住洛阳,并解放兵力展开反击呢?
还是鬼子第十二军会先一步突破洛河防线,进而形成东南两路夹击洛阳的态势,从而获得战略上的优势呢?
这一切的走向,都完全取决于七里河战斗的胜负结果。
七里河这个地方,乃是百里洛河防线上目前唯一被敌军突破的缺口。而鬼子的战车第三师团,此刻已然能够远远眺望到洛阳城内那密密麻麻的建筑群,以及洛阳城后方高耸入云的邙山。
只要他们能够成功渡过河流,那么洛阳这座城市便会如同熟透的果实一般,轻易落入他们的手中。
战车第三师团兴奋不已,立刻开始搭建浮桥,准备渡河作战。
位于邙山深处的洛阳城防司令部内,气氛异常凝重,每个人的神经都紧绷着。前线的情报如潮水般源源不断地涌来,这些重要的信息被迅速汇总到了几间狭小的房间里。
在这几间屋子里,忙碌的参谋们正紧张地忙碌着。他们仔细研究着每一份情报,将关键信息标注在指挥部的巨幅地图上。地图上,各种颜色的线条和标记交织在一起,代表着不同的军队和战线。
随着情报的不断更新,战局也在不断变化。参谋们根据这些情报,在地图上反复推演着各种可能的情况,试图找出最佳的应对策略。
经过一番紧张的工作,几份不同的作战方案终于被提了出来。这些方案各有优劣,有的激进,有的保守,有的则侧重于某个方面。林译仔细研究着这些方案,他在其中挑了又挑,最终选出了最稳重的三种方案。
这三种方案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们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包括敌军的实力、地形、我方的资源和兵力等等。林译将这三种方案整理好,亲自送到了许粟的办公室。
对于许粟这样级别的军官而言,指挥作战早已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战术安排和现场调度。
如今,他的主要任务是从宏观层面把握战局,明确战略重点方向,并据此合理调配兵力。在加强兵力配备的同时,全力保障后勤供应也成为了他工作的关键环节。
毕竟,许粟的职位已经相当高,他无法像基层指挥官那样实时了解一线战斗的每一个细节和动态。
这意味着他需要依靠各级下属及时、准确地汇报战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延迟和误差,他所掌握的情况往往会有一定的滞后性。
等到战况层层报上来的时候,很多时候信息已经失真了。
要是他贸然下达作战命令,很可能命令还没到,前线的战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味呆板地执行许粟从远方司令部里下达的命令,部队就要付出很多不必要的牺牲。
所以,许粟要做的只能是在下达命令后,在指挥部里等待消息,并根据战局调整兵力部署。
在战局胶灼,枪炮齐鸣,局势晦暗不明的时刻,许粟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下属。
相信这支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部队。
许粟在自己培养的参谋班子制定的方案中选定修改了其中最稳重的一版。
命令在报送蒋鼎文后,很快通过电台下达到了各师指挥部,并抄送刘勘和刘茂恩处,要求他们配合。
“经审慎研究,军指挥部决议集重兵于七里河,歼灭日军战车第三师团,以解日军对洛阳之围困,特此决定。”
“甲、着第 15 军并配属战防炮营坚守七里河防线,击退三山村一线日军之进犯,挫其锐气。”
“已、第 1 师迅即在第 15 军之后集结,俟日军败退,即刻发起全线反击,将日军压迫于黄河一线。刘勘兵团之第 9 军自侧翼协同反击作战。”
“丙、第 2 师撤出东马坡阵地,经邙山秘密开进洛阳城内,待日军退缩于黄河沿线后,即刻于洛阳渡过黄河,包抄日军后路。”
“丁、第 3 师固守邙山防线,阻遏日军菊兵团之推进,刘茂恩之第 14 集团军应坚守孟津,掩护邙山防线侧翼,确保战役之保障。”
作战计划上报蒋鼎文后,这位被溃败的战局整的焦头烂额的将领顿时如获至宝立刻下令配合各军配合。
他现在就靠许粟打的胜仗支撑士气了,才能苦苦支撑着豫中战局。
汤恩伯败的太快,把第一战区的精锐全部跑散了,只靠着蒋鼎文手头的杂牌军在全军溃败的情况下,能让长官司令部全身而退就不错了。
至于被打散在战场上的国军官兵就顾不上了,他们只能被抛弃在敌后,等着鬼子的绞杀。
然而,许粟在洛阳的坚守,给蒋鼎文重整部队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