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的洛阳,正是一片愁云惨淡的光景。
中日双方的电码讯号在洛阳城头交错,撞击,粉碎,编织起一张死亡的大网,拉着洛阳周围的双方十几万部队往地狱冲去。
南面的鬼子第十二军被贪功之心冲昏了头脑,他们不顾一切地追击着汤恩伯的部队,一直深入到伊河河谷。此时,战线已经被拉长,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直线。
鬼子第十二军主力正忙着抢功劳,得到冈村宁次北上进攻洛阳的命令后,他们只派出了一支部队北上,战车第三师团。
然而,这个战车第三师团可不是一般的部队,它是亚洲战场上极为罕见的装甲力量。
尽管刘勘率领着部队拼死抵抗,但鬼子凭借着强大的坦克优势,还是在洛河边上成功构建了一个渡河先遣阵地。这个阵地就像扎在洛阳的心脏上的钉子,只要步兵后援一到,鬼子就会从南面发起对洛阳的攻击。
与此同时,从东面猛扑过来的鬼子菊兵团也来势汹汹。他们以集团兵力,轮番猛攻着前出的青年军第1军第3师镇守的瀍涧防线。青年军第1军第3师虽然奋勇抵抗,但在鬼子的猛烈攻击下,防线已经摇摇欲坠,快要被突破了。
洛阳城里的居民已经可以听见来自东面的枪炮声了。
幸好,许粟主持修建的防御工事足够坚固,菊兵团一时间还没有办法突破。
构筑工事,也是有讲究的。
汤恩伯在黄河边待了好几年,强征民夫在平原上挖了一道十几公里长的反坦克壕沟,战前拿着这点防御工事天天炫耀。
结果豫中会战开始后,鬼子直接绕过这条壕沟把汤恩伯的精锐打得抱头鼠窜,这些所谓的工事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是必然的,所谓工事,就是人为构建的障碍。
没有火力掩护的障碍,等于没有障碍。
汤恩伯所修建的这些工事,一味地追求外观的奇特性,而完全没有考虑到实际的军事用途,根本没有部队驻守。且不说鬼子能够轻易地绕过这些工事,就算他们不绕过去,只需派遣一些工兵,便可以毫不费力地将这些壕沟填平。
许粟在洛阳构筑的工事则和汤恩伯修的工事完全不同。
洛阳的防御工事在许粟真金白银砸下去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快速完善起来。
总的原则是固守要点,运动杀伤。
洛阳内外部署了三道防线,可谓固若金汤,其布局严密,层层设防,犹如铜墙铁壁一般。
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防线当属设置在邙山的由钢筋水泥构建而成的防御炮台群。这些炮台不仅地势险要,而且建筑坚固,完全可以抵抗鬼子飞机轰炸。
而驻守于此的,正是许粟的军炮兵团。他们与炮台内储备的二十五万发炮弹,共同构成了整个洛阳防线的核心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一旦失守,那么洛阳的沦陷便几乎成为定局。
除了邙山的炮台,洛阳的城防还有另外两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依托洛阳原有的绕城壕沟,加修而成的半永久工事。这道防线不仅加强了原有的防御设施,还增设了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和地雷阵,使得敌人难以轻易突破。
而第三道防线,则是在洛阳外围各个据点修建的战壕和地雷配合的防御工事。这些据点分布广泛,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网络,让敌人无处可逃。
为了确保各条防线之间的联系和兵力调动的便捷性,许粟还特意修建了许多隐蔽的交通壕和坑道。
这些交通壕和坑道犹如地下迷宫一般,纵横交错,将各个防线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一旦有需要,守军可以迅速通过这些通道进行支援和反击,使整个防线变得更加灵活和难以攻破。
许粟的部队就依靠着这些据点持续阻滞鬼子进攻,再通过交通沟不断发起夜袭,歼灭鬼子有生力量。
鬼子专门为许粟准备的菊兵团,就被这样简单的战术死死拖在了洛阳东面。
菊兵团在豫中战役开始后,就由东向西,沿着黄河开始进攻洛阳。
这一攻势,首先遇到的阻碍,是来自鬼子第十二军的后勤物资抢夺。
不是只有国军会搞倾轧友军那一套,鬼子这种封建社会搞起这一套来,比国军严重多了,只是他们的物资较为充足,很多时候把矛盾掩盖下去了。
但现在是什么时候,1944年的鬼子已经穷途末路了,他们的物资供应已经极度困难了。
发起豫中作战的物资,还是华北派遣军从各个地方驻守部队的嘴里抠出来的。
临时组建的菊兵团的司令野副昌德原先不过是个师团长。
虽然冈村宁次看重他,把步兵第67旅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独立步兵第9旅团、第12野战补充队、野战重炮兵第6联队和战车第6旅团都划拉到了他的手下。
但野副昌德其实根本指挥不动这些部队。
第十二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招呼了一声,炮兵和坦克部队跟着第十二军南下追击汤恩伯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