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战争的进行,鬼子的实力损失严重,不要说时刻在一线和中国军队厮杀的步兵,就是占尽优势的鬼子空军也消耗严重。
经过几次大型空战,中国空军固然一度全军覆没,但鬼子也没有讨到便宜。
在战争没有开始前,培养出来的最好的一批鬼子飞行员,已经被歼灭在了中国的浩瀚长空之上。
再加上太平洋战场上几次大型战役的消耗,现在的鬼子空军已经不是抗战开始时的样子了,他们已经组织不起来庞大的空中掩护了。
整个豫中战役中,担任空中掩护的只有第5航空军的一部分兵力,而且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投入战斗,其他时候只提供空中侦察。
现在,就是必要的时候。
在中国战场上,一个师团的兵力被整建制围歼,上一次都要追溯武汉会战了。
当然了,现在在缅北,中国驻印军已经快把鬼子派驻缅甸的三个师团打得崩溃了。
只是鬼子是不认这一点的,对于驻印军,他们一贯是认为这些都是美国人扶持的部队,不能算中国军队的。
说到底,这也是鬼子临近灭亡的一种奇怪心理,他们在极力否定事实,要继续塑造一种鬼子天下无敌的形象,好哄骗底层官兵,把侵略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但是许粟在黄河边围攻第69师团,几乎快把鬼子就要完了这一事实贴到鬼子基层官兵脸上。
对于鬼子来说,这种事情是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的。
在发现第69师团自己已经无法突出重围后,四周的鬼子部队开始拼命向渑池靠拢。
最快到达战场支援力量的就是鬼子的空军。
鬼子飞机从郑州、运城等地的野战机场不断起飞,沿着黄河在渑池上空汇合后,沿着道路扫射轰炸追击的青年军第一军的部队。
许粟站在渑池的指挥所里,看着天上呼啸而过的鬼子战机,耳边传来参谋的报告声。
“二师遭到鬼子飞机的轰炸,进攻受阻。”
“第69师团的后勤部队已经突破阻击线和他们的主力汇合了。”
“一师在行军途中遭到鬼子大批飞机扫射,行进很困难。”
“今天这已经是鬼子第十三次轰炸了。”
“咱们的空军呢?”孙志远在指挥部里拍着桌子怒吼着:“驻扎在西安的美军战斗机为什么不出动?”
通讯兵递过来一份写满了数字的电报:“他们推说,这不是和国府规定好的战斗。敌情严重,要加出燃料钱。”
“不要管他。”
许粟点了点地图:“靠山山倒,靠水水流。美国空军的支援能来当然好,但是来不了,这个仗也要打下去。”
“让部队把大口径机枪集中起来,在交通路口设置防空阵地,掩护部队行动。”
“鬼子空军穷的很,只要能打下来十几架,他们自然就会退缩了。”
“现在的关键,在于要阻止黄河以北的鬼子增援。”
许粟指了指通讯兵:“快去发报,问问八路军,他们的部队到哪里了?”
八路军与之前和许粟一同战斗的国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他们收到许粟请求协同作战的消息后,毫不犹豫地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在山西全境展开了一场规模庞大的破袭战。
八路军充分利用了鬼子调动时产生的混乱局面,巧妙地穿插于各个据点之间。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鬼子的据点发动了猛烈的攻击。这些据点原本是鬼子在山西地区的重要支撑点,但在八路军的凌厉攻势下,纷纷土崩瓦解。
随着一个个鬼子据点被拔除,鬼子第1军原本计划增援第69师团的计划也被迫搁置。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局面。
鬼子华北方面军的兵力的确相当可观,然而,这些看似强大的兵力却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们的部队是被严格划分区域并就地坚守的,就如同被钉死在地图上一般。
这种部署方式使得鬼子的军队无法轻易移动,因为一旦他们离开自己负责的区域,原本被他们一对一盯防的八路地方部队就会立刻摆脱束缚,如鱼得水般地活跃起来。
这些地方部队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民情,一旦获得自由,便能迅速组织起有效的反攻,给鬼子制造巨大的麻烦。
进行豫中会战的兵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鬼子经过长时间精心筹备的结果。他们提前数月就开始了策划和准备工作,首先是训练了一批新兵,这些新兵被派往各地担任安保任务,以确保后方的安全和稳定。
在完成新兵的训练和部署后,鬼子开始收缩防线,将原本分散在各地的部队逐渐集中起来。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够逐步抽调出驻扎在当地的野战部队,这些野战部队在经过整合和调整后,才能够形成师团一级的进攻力量。
而第69师团就是鬼子第1军费尽心思才从黄河沿线拼凑起来的。这个师团的组建过程异常艰难,鬼子第1军不得不一个碎片一个碎片地去收集部队,将各个零散的部队整合到一起,最终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师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