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弄清柳沟的布防情况,龙文章前后派了三批侦察员去勘察敌情。
就是到了临近战斗的前夜,龙文章还是又派出了一批侦察员前出侦察。
他已经在各支部队里见多了一腔热血的军官,盲目地撞进鬼子的伏击圈,把国军战士的鲜血白白地撒在祖国的土地上。
所以,虽然龙文章平日里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但是他其实是个心思缜密的指挥官。
在许粟的部队服役后,经过多次军官培训,龙文章对自己的战斗风格进行了总结提炼。
后发先动,以乱取胜。
这一战术在许粟率领的大部队会战的时候,其实作用很有限。
许粟指挥部队十分稳重,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多少指挥天赋,使用部队从来不用险招,都是一板一眼的指挥部队正面硬刚。
这种战斗中,一切行险的战术都失去了意义,只剩下了纯粹的对耗。
但是,许粟也知道要大胆起用优秀军官。对于愿意主动出击的部下,他在仔细考察后,把这些军官任命为突击队队长。
这些突击队大多在战时临时组建,一般为连排级规模。
许粟推崇的是攻势防御,这些突击队往往要在主力部队坚守阵地的时候,向着鬼子后方出击。
打得好,全体升职,打得不好,就全军埋在鬼子后方。
许粟部队中最能打的精锐军官大部分都来自这些突击队。
突击队军官走了,士兵也要有个去处。
他们中的大部分被许粟散到部队去当班排长了。
其中最能打的,被补充到了搜索营中。
这些人对龙文章的以乱取胜的战术十分推崇,这些被许粟专门培养出来的嗜血的老兵要不是还有军官体系维持,和营中的党组织约束,早就跑到鬼子据点前和他们拼命了。
正因如此,龙文章现在更加谨慎了。
他可不是许粟,他的心肠比许粟的软多了。
对于抗日,许粟为了胜利,手底下死个几万人,他眼皮都不会眨一下,他恨不得把自己填进炮火中,以便更快把鬼子赶出去。
这种思想,许粟手底下的军官是理解的,但是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人都是有感情的,对于和自己以性命相托的战友,哪怕是国军军官也会有心软的时候。
特别是龙文章,因为打了太多败仗,见过太多白白死去的战士,他对自己手下的死亡特别敏感。
因此,他现在对着标注着鬼子兵力部署的柳沟地图,愁的直挠头。
打下柳沟容易,降低伤亡很难。
鬼子在柳沟两侧的高地上修筑了两个碉堡,虽然只是砖木结构的一层小碉堡,但是要拿下来,也是要死不少人的。
“营长,这有什么犹豫的。”旁边的一连长叉着腰大大咧咧地说道:“打吧,就这种碉堡,我们连一个冲锋就能拿下来。”
龙文章仅仅只是用他那锐利的目光扫了一眼,那个脸上带着刀疤的一连长便瞬间变得沉默不语,乖乖地站到了一旁。
这也是为什么龙文章会被任命为搜索营的营长。
要知道,搜索营里的这些士兵可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们一个个都是桀骜不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一般的军官根本就压不住他们,更别提让他们乖乖听话了。
然而,龙文章却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威严。这种威严不仅仅来自于他的上校军衔,更源自于他那过人的胆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在他的面前,那些原本嚣张跋扈的士兵们也不得不收敛自己的性子,老老实实地听从他的指挥。
“我们先配合游击队骚扰一下。”龙文章最终确定了作战方案。
“先把鬼子兵力诱出来一部分,交给友军处理。”
“咱们潜伏在柳沟两侧,趁着他们兵力调动的混乱,先把碉堡拿下来,再从山上往山下打,把柳沟鬼子给包圆了。”
计划已经制定,部队便开始行动了。
这时,天已经亮了,王保长这才看清了在村口休整的这支部队。
他们确实不是八路军,和刚刚赶来的杜八联自卫团一对比尤其明显。
杜八联自卫团的战士们一抵达目的地,便迅速展开行动,他们在完成了布防任务后这些热情似火的战士们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立刻与村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战士们主动与村民们打着招呼,他们笑容满面,亲切地问候着每一个人。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话题从战争局势到生活琐事,无所不包。
战士们讲述着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村民们则分享着村里的趣闻轶事,现场气氛十分融洽。
八路们聊天中也没有闲着。他们分散到村子的各个角落,积极地打扫卫生。有的战士拿起扫帚,清扫着街道上的落叶和尘土;有的战士则帮忙搬运重物,为村民们减轻负担。他们的身影在村子里穿梭,忙碌而有序。
而指挥员们则在一旁忙碌着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收集情报。
他们一边仔细观察着搜索营的情况,一边与当地的党组织进行深入的交流,了解这一地区的敌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