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鬼子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向唐朝学习而来的。而洛阳作为当时唐朝的东都,自然也承载了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鬼子古建筑风格深受洛阳城内建筑学的影响。许多鬼子的古建筑,都能看到洛阳建筑的影子。
因此,洛阳在鬼子士兵心中的地位可谓相当崇高。
鬼子现在执意要攻克洛阳,也是要为连连失败的战局注入一剂兴奋剂,鼓励下层的鬼子兵继续战斗。
一旦洛阳丢失,鬼子士气大涨,攻势猛烈,恐怕陕西都不安全了。
正因为洛阳如此重要,才调许粟过来担任城防司令,他在离开重庆的时候,甚至得到了光头的一张手令。
他的青年军第一军不归第一战区管辖,直接受重庆军委会的指挥,专门守卫洛阳。
权利都是在博弈中,动态稳固下来后的结果。
许粟现在就是和光头处在这样一个斗而不破的局面。
光头对许粟手中的军权垂涎已久,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许粟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如果没有许粟这样的将领带领军队,恐怕很难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如今,在国内的局势下,国军能够远距离调动的机动力量非常有限,而青年军第一军则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许粟与光头的理念和行事风格截然不同,不可能与之同流合污。然而,他也明白,要想让自己的军队保持战斗力,就必须依靠国府的资源和补给。
面对共同的敌人,光头和许粟又不得不暂时放下彼此的矛盾,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鬼子的入侵。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许粟已经了解了第一战区将帅不和,部队羸弱,民不聊生的具体情况。
他一面向光头递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一面开始加紧修筑洛阳的城防工事。
光头对许粟的报告半信半疑,他不相信汤恩伯的四个集团军挡不住鬼子的进攻。
但是他也同意许粟的建议,让他加强洛阳的防御能力,并调了第14军到洛阳南面的龙门街,加强对洛阳侧翼掩护。
洛阳城,南临洛水,北依邙山,东有瀍涧,西靠七里河,地形十分险要,部队防御有足够的依托。
在卫立煌主政时期,他把洛阳的旧城墙拆了,环城挖出了一条深7米的壕沟,用城墙拆下来的砖头砌出了一道胸墙。
第一战区还陆续在阵地上加强了拒马、铁丝网、地雷,大大增强了防御力量。
不仅如此,洛阳城的后勤运输路线相较于许粟之前所经历过的战斗地区而言,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洛阳城的后方,有一条陇海铁路贯穿其中,这条铁路线源源不断地将各种物资输送到前线。
相比之下,滇西和鄂西地区的后勤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其效率之低,简直难以想象。
人力运输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陇海铁路则完全不同,他可以全天候、高效地运行。无论是大量的武器弹药,还是士兵们的生活用品,都能通过这条铁路迅速抵达目的地。
许粟在部队稳定下来后,在4月1日召开了洛阳城城防会议。
在和熟悉本地情况的第15军军长武庭麟深入沟通后,许粟发布了城防部署命令。
“此次洛阳之战,部署如下。”
“其一,洛阳之防御,当以邙山为根基,依仗天险层层阻击,消磨敌军战力,待主力驰援后,再行反攻。”
“其二,邙山乃洛阳之制高点,系洛阳防御之根本支撑,由青年军第 1 军第 3 师镇守,该师应据邙山之山地向北布防。”
“其三,经城防司令部研判,此次日军主攻之方向为东面。东面之制高点东马坡一线,由青年军第 1 军第 2 师驻守,该师应依傍山地和瀍涧向东布防。”
“其四,洛阳城区交由熟悉本地情形之第 15 军军直属队及其第 64 师镇守,该师应依傍洛水展开,向南防御。”
“其五,第 15 军第 65 师以西工区为集结地,依傍七里河展开,向西防御。”
“其六,青年军第 1 军第 1 师于洛阳火车站集结,以备不时之需。”
“其七,城防部队之重型火炮,务必集中运用,山炮部队集结于邙山,构筑炮兵阵地,拱卫洛阳战局。”
“其八,城防纪律之八杀令已颁布,如有违抗,一概军法论处。”
“此令,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二日。”
城防部署下发后,许粟麾下各部队立刻开始了紧张的调度。
部队要接管新阵地,不是让人跑到地方住下来就行了。
要派侦察兵熟悉战场环境,要派后勤部队重新搭建补给路线,要派通讯兵构建和城防司令部的通讯网络……
总有人以为打仗是个很轻松的活,只要找几个幕僚给自己干活,大帅就可以稳坐中军帐,摇一摇羽扇就可以让敌人灰飞烟灭了。
其实打仗是个百分之百的苦差事,许粟眼睛一睁,洛阳城的十万大军就指着他活命呢,光是这种无形的压力就可以把普通人逼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