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粟不是圣人。
他并非一开始穿越便立刻化身为与鬼子不共戴天、不死不休的抗日将士。
然而,只要有人目睹过鬼子在中国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累累罪行。
那么,他若不想将这些残忍的鬼子赶尽杀绝,他的胸膛里跳动的恐怕就绝非一颗真正的人心了。
鬼子妄图用一场又一场的大屠杀吓倒中国人。
不少中国人直到几十年后仍然被吓得站不起来。
但更多的中国人被鬼子的暴行点燃了怒火。
那是不灭其族,誓不罢休的地狱烈焰。
许粟不仅自己有怒火,他还持续不断地尝试点燃部队里其他人的怒火。
现在就有个好机会。
随着201师已经齐装满员,军委会让他们开赴洛阳的命令也下达到了师部。
从重庆到洛阳直线距离少说也有1000多公里。
再加上为了躲避鬼子攻击要绕的远路。
就算部分路段,201师可以乘车,他们的重装备可以搭乘美军运输机先到西安集结。
这段路少说也要走20天。
这么长的时间,正好可以在路途上进行思想动员,推行爱国教育。
不同于在安乡整军时,许粟面临的人手短缺囧境。
通过不断的培养,和战火的淬炼,许粟现在手上已经有两百多名思想坚定的文化教员了。
这些人可是许粟手里的宝贝。
他所率领的 201 师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国军部队中崭露头角,其战斗力更是位列全军前茅,原因就在于。
其一,许粟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成功地为该师争取到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这使得士兵们在战场上能够得到及时的补给和支持,从而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
其二,这批文化教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文化程度较高,思想也非常坚定。
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士兵们,提高整个部队的素质和作战能力。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思想教育,激发士兵们的爱国热情,使整个部队更加团结。
“这次,咱们从重庆出发,先到汉中。”许粟在临行前专门召开了一次思想工作会:“再走川陕大道入陕,最后乘火车到洛阳。”
“其中的艰难险阻自然由师参谋部处理。”
他扫视了下面戴着眼镜的干部们一眼,笑着说道:“你们的任务是抓住行军中的一切空闲时间,做好士兵的爱国思想工作。”
“重点是宣传鬼子的罪行,激发新兵们的杀气。”
下面一个文化教员举手提问:“鬼子的暴行人人都知道,有什么宣传的必要?”
“知道不等于认识。”
“如果一个人对鬼子的暴行只认识到杀人,放火,抢东西,那他对鬼子的罪恶基本没有认识。”
许粟翻开手边的相册,经过常德会战,这本他收集鬼子罪行的相册又厚了不少。
“要给新兵们讲讲,咱们在收复的村庄里被强暴后、又被活着分尸喂了军犬的大娘。”
“要给新兵们讲讲,那些中了毒气后,全身皮肤被自己挠烂,被埋在万人坑里的劳工。”
“要给新兵们讲讲,那些用村口的石磨碾成血肉,被鬼子煮成肉汤的孩子。”
许粟拍了拍相册:“讲一讲,记住他们,想清楚,我们为了什么在战斗。”
“不要把人押上战场,要让他们自己去战斗。”
思想工作背后,是充足的物资支撑。
千军万马大搬家,对于负责全军行军物资调动的林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噩梦。
如山似海的文书将他的办公桌淹没。这些文书详细记录了军队在行军过程中所需的各种物资,从粮草、武器到营帐、衣物等等,每一项都需要他精心安排和调配。
林译的脸色在这堆积如山的文书面前变得苍白如纸,他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
他的工作不仅是简单地记录和分配物资,还要考虑到行军路线、运输方式、天气变化等诸多因素。
一路上,士兵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他来操心,这其中涉及的物资数量之庞大,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光是宣传工作需要的标语、宣传画、识字板、快板等物资就有上万件,运输的人力就要一个连。
然而,林译所面临的仅仅是压力而已,真正承担责任的人却是许粟。
在部队的行动中,各种需求和要求层出不穷,而这些需求归根结底都需要资金的支持。
201 师是属于许粟的部队,因此所有的资金问题自然都要找他来解决。
这也是光头始终无法插手201师的根本原因,他出不起这个钱。
他虽然可以短期收买一些底层军官、派忠于他的特务在201师里杀几个人立威,但他没有充足的钱供给201师,填不上这支猛兽永不满足的胃口。
许粟之所以每天累的要死,不是没有参谋协助,而是他独揽部队大权,就只能独自承担责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