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师和其他国军部队有什么不同?
大家都是一样的不怕死,都是一样的为国效力。
为什么,201师能够打胜仗,其他国军部队只能不断地全体殉国?
这不止是因为武器的差距,而是因为部队的底层思想不同。
如果人们依然保持着封建农民的那种思想,仅仅局限于忠君报国,或者只是为了争一口气而与敌人拼死一战,那么这场战争将永远无法取得胜利。
战争的本质并非是追求牺牲,而是要获得最终的胜利。无论你付出多少生命,如果无法赢得战争,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国府就老是搞这一套,每次战役都说自己死了多少人,好像这是个什么功劳似得。
常德会战,一连牺牲了三个师长,牺牲不可谓不大,但是仗依然打得一塌糊涂,常德依旧没有守住,鬼子还是可以自由来往于鄂西大地之上。
归根结底,国军派系斗争太厉害了,他们抗战既不依靠人民也不依靠军队,只是单纯的政府组织的一场场孤立的战斗。
在战斗中,这个师和那个师,这个团和那个团,其实根本不是一伙人。
大家只是因为长达数千年的爱国教育集合到了这里打鬼子,但是大家不是一起的。
73军死了,跟74军没有关系。150师死了和身边的161师又有多大关系。预备第10师全军覆没,身后的第190师根本不会掉一滴眼泪。
国军,这是后人对他们的一个统称,但在现实中,他们远非一个紧密团结的整体。事实上,国军内部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分歧,彼此之间甚至可能是仇敌关系。
与国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色武装。红色武装通过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方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
他们接受了现代民族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使得每个士兵都深刻理解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从而激发了他们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红色武装的部队就像一台协调一致的机器,各个部件紧密配合,高效运转。每个士兵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且能够在战斗中迅速而准确地执行命令。
这种高度的协同性和执行力,使得红色武装在面对近代化的战斗时,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取得胜利。
六十万就是能打垮八十万,而且能够以低伤亡打垮八十万。
201师就是正向这个方向迈进。
虽然201师的思想工作只能赶上红色武装的尾巴,但对付被武士道洗脑的鬼子已经足够了。
火连坡阵地数十里之内,已经被201师用大量的小部队和一道半包围圈编织成了一张大网。
鬼子殿后的68师团师团长佐久间为人心中暗自叫苦不迭,他感觉自己的部队仿佛陷入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泥沼之中,越挣扎陷得越深。
他所派出的一支部队又一支部队,就像被吞噬进了黑暗的深渊一般,几乎都杳无音讯,再也没有回来过。
整个战场都被浓雾和硝烟所笼罩,视线受到极大的限制。佐久间为人瞪大眼睛,试图透过这层迷雾看清周围的情况,但他发现自己能够探查的最远距离已经急剧缩短,现在竟然只能到达火连坡主阵地十公里以内的范围。
而在其他区域,只要他一派出部队,就会立刻遭到国军部队的猛烈截击。这些国军部队似乎无处不在,他们神出鬼没,让人防不胜防。
这些国军部队大多只有排级规模,配备着掷弹筒和轻机枪,作战十分灵活。他们队伍编制虽然小,却凭借着庞大的数量让鬼子头疼不已。
要想成功地举行一场战斗,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点上作战。相反,必须将战场至少扩展到数十里开外,这样才能确保兵力调动和火力配备等方面不会出现大问题。
想象一下,如果战场范围过于狭窄,那么兵力的调动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士兵们可能会在狭小的空间里相互拥挤,无法有效地展开攻击或防御。而且,由于空间有限,火力的覆盖范围也会受到限制,难以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优势。
假如炮兵部队被要求在机枪射程内推着大炮移动,那简直就是一场灾难。机枪的射程相对较短,而大炮的移动速度又比较缓慢,这样一来,炮兵部队很容易成为敌人的活靶子,被打成筛子。
为了以低伤亡拿下火连坡阵地,许粟给201师制定的作战方针是“土工作业步步逼近,外围部队层层围剿”。
就是要把疲惫的鬼子锁死在几块孤立阵地上,然后以急袭猛拼的战术,一举打垮鬼子。
这个战法让鬼子十分难受。
除了在敌后战场,鬼子很少分兵扫荡。他们也知道,自己兵力太少,容易被国军优势兵力围攻到全军覆没。
在正面战场,轻敌冒进的鬼子部队一般要么是趁着国军溃退的时机抢占几座城池,这是中了大奖的。要么就被国军优势兵力打的半残,这是运气不好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