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作战并非仅仅意味着孤独地坚守某一个据点。
如果只是单纯地采取这种方式,那么这将是一盘死棋,极易陷入被动局面。
因为鬼子并不会愚蠢地直接强攻你的据点,他们往往会灵活地绕过你的防线,从侧翼或者后方发起攻击。
这样一来,阵地防御就会被鬼子轻易地突破,原本坚固的防线瞬间变得脆弱不堪。
而且,一旦防守部队的后勤补给线路被敌人切断,那么这支部队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被敌人团团围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防守的阵地再坚固,也难以抵挡敌人的持续进攻。
所以说,防御作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据点的死守。只有通过灵活地调配兵力、及时地调整战术,才能够有效地抵御鬼子的进攻,确保阵地的安全。
马阳指挥二团在火连坡激战的时候,许粟从一团抽出一个营,专门在二团两翼展开,掩护二团阵地。
这个营的战士们以连为单位,灵活地穿梭于火连坡两侧的山地之间,与企图迂回包抄的鬼子分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周旋。
双方你来我往,时而激烈交锋,时而又迅速分开,让人难以捉摸。
每一次短暂的碰撞,都伴随着激烈的枪声和喊杀声,山地间弥漫着浓烈的硝烟味。
在这残酷的战斗中,每一次短兵相接都会有十几具尸体横陈于地,鲜血染红了山石和草木。
这些牺牲的战士们,都是被近距离火力集火牺牲的,已经辨认不出来谁是谁了。
他们的遗体静静地倒在山地间,默默诉说着这场战斗的惨烈和残酷。
这些小分队的作战极其短暂残酷,往往几分钟就能决定一支小部队的生死。
但是这些战斗又不得不打。
不然鬼子就会找到许粟防线的空子,向着许粟后方穿插。
像是娘子关战役就是这么失败的,正面的防线还好好的,侧翼就被捅开了一个大口子,结果整体防线一下子就动摇了。
许粟所组织的这些小分队,基本都是连级规模,他们通常都是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这些小部队巧妙地利用地形,穿梭于山间小道间,向着鬼子的侧翼迂回包抄。
在这崎岖的山地之中,道路本就十分有限,双方的迂回部队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避无可避,频繁相遇,一场场惨烈的遭遇战就这样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在山地这种复杂地形的战斗中,许粟所率领的部队所配备的美式装备无疑成为了他们的一大优势。
尤其是60毫米迫击炮,在对抗日军的掷弹筒时,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日军的掷弹筒虽然也是一种便携式的火炮,但与许粟连级配备的60毫米迫击炮相比,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相形见绌。
60炮的射程远远超过了掷弹筒,这使得许粟的部队能够在更安全的距离外对鬼子进行打击,有效避免了被鬼子反击的风险。
不仅如此,60炮的威力也比掷弹筒大得多。当它发射的炮弹命中目标时,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和破坏力足以给敌人造成严重的伤亡和损失。
相比之下,掷弹筒的威力就显得有些小了。
鬼子远程火力被压制,只能采取秘密潜行的战术,试图和国军士兵通过白刃战决出胜负。
然而,在这狭窄崎岖的山道之上,国军所采用的汤姆逊冲锋枪与手榴弹相结合的战术,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山道上,一支行进中的国军连已经被一个中队的鬼子包围了。
然而,即使鬼子已经占领了两侧的高地,刺刀已经逼近到了眼前,国军官兵们依然毫不畏惧。
国军连长李田冷静地指挥着部队:“大家不要乱,我们的友军就在右翼。大家跟着我,打出去。”
连里的军官带着突击排向着右侧的制高点冲去,他们举起手中的汤姆逊冲锋枪,向着鬼子扫射而去。
刹那间,枪声震耳欲聋,弹雨如飞蝗般倾泻而下。
汤姆逊冲锋枪的强大威力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它的高射速和大弹容量使得国军能够在短时间内倾泻出大量的子弹。
拿着三八大盖的日军被这的猛烈火力打得措手不及,稍微暴露一点的鬼子都被打成了筛子。
但是鬼子并没有退缩,而是继续以山石为掩护,围在轻机枪周围死守着制高点。
国军突击部队排头兵的尸体不断从山坡上滚落,国军后续部队来不及悲伤,他们用战友的尸体构建了机枪工事,和鬼子火力点对射着。
李田亲自指挥60迫击炮排,向着右侧的制高点连续射击,在鬼子阵地上炸起了一排排火团。
轰的一声,鬼子掷弹筒反击已经开始了,榴弹在李田旁边炸开,他的警卫员猛地将李田扑倒。
“妈的。”李田推了推警卫员小赵的身体,他已经没有反应了。
李田拿起冲锋枪向着身后的部队招呼着:“弟兄们,跟我上。”
趁着连里的炮火掩护,突击排果断地抛出了手榴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