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号角吹响,硝烟弥漫,战火纷飞。许粟的部队却静静地伫立在原地,纹丝不动。
他们并非畏惧敌人,而是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作为战斗力较强的攻击部队,许粟和他的201师需要等待最佳时机,一举歼灭敌人。
许粟紧紧盯着前方的战场沙盘。他深知,这场战斗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英勇,更取决于战术的运用和时机的把握。
一线部队如同一支敏锐的触角,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鬼子的进攻方向。他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每一次交锋都是一场生死较量。
许粟他明白,现在还不是出手的时候。他必须沉住气,等待一线部队传来准确的情报,确定鬼子的主力部队所在位置。
战争最困难的部分,就是探明敌人部队的位置。
这是一场规模极其宏大的战役,其战场范围之广,绵延数百里之遥。在如此广袤的战场上,要想准确地掌握鬼子部队的位置,对于许粟来说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只有先搞清楚鬼子部队的具体方位,许粟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
如果对鬼子部队的行动方向判断失误,那么 201 师的出击很可能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最终扑个空,不仅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鬼子第3师团向我军百弓嘴阵地发起进攻。”
“鬼子独立混成第17旅团向我军茅草街阵地发起进攻。”
“鬼子户田支队向我军三汊河阵地发起进攻。”
“鬼子小柴支队向我军团山寺阵地发起进攻。”
许粟闭着眼睛靠在椅背上,听着林译向他汇报着前线各个部队发来的情报。
他的脑海里像是有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将战前侦察得来的鬼子番号与已知的情报信息迅速比对、分析。每一个番号都代表着一支敌军部队,它们的规模、装备、作战风格等信息在他的脑海中不断闪现。
与此同时,情报参谋们也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仔细研究着手中的地图,将鬼子可能的进攻方向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在指挥部的大地图上。这些标记密密麻麻,仿佛是一张复杂的蜘蛛网,让人眼花缭乱。
作战参谋们围在地图前,眉头紧锁,纷纷猜测着鬼子的行动方向。有人认为鬼子会从正面强攻,因为这样可以迅速突破防线;有人则觉得鬼子可能会采取迂回战术,从侧翼包抄;还有人提出鬼子也许会利用地形优势,进行突袭。
各种观点交织在一起,争论声此起彼伏。
不能简单地认为,事先知道了鬼子的战略部署,就一定能够抓得准鬼子部队的行动方向。
要是许粟傻傻地带着部队前往那些历史上标定好的鬼子行军路线,他一定会被鬼子包围起来吃掉。
这么大的战场上到处都是侦察部队,要是刻舟求剑,提前暴露了自身位置。鬼子就会调整部署,直接合围过来。
事实上,就算是开了天眼,许粟可以得知鬼子所有的行动,直接在脑子里开一个卫星地图,他也是要依靠侦察部队的。
因为部队是个行动起来十分缓慢的长条形状的东西,控制敌人的行动难,控制自己部队的行动更难。就算许粟提前知道了鬼子部队在哪里,等到部队开过去,鬼子也早就离开了。
那部队随后怎么办呢?许粟要是连续向他们下达追击命令,连续扑空后,部队的体力士气还能维持吗?
只有判断清楚敌人的行动目标,抓准了他们的行动路线,事先隐蔽前进,以有备对慌乱,才能抓住敌人,消灭敌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许粟现在的部队战斗力起来后,他的指挥难度反而更大了。
部队的重火力这么多,要是没有展开就被鬼子突进到了脸上,那损失就大了。
许粟和鬼子的部队此刻宛如两个绑着绣花针的巨大气球,彼此之间的关系异常微妙。平日里,他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只能通过偶尔的碰撞和交锋来感知对方的存在。
这种交锋并非正面的激烈冲突,而是一种隐蔽而又紧张的对峙。双方都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实力和意图,不敢轻易暴露,生怕给对方可乘之机。
然而,一旦其中一方稍有不慎,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或位置,那么另一方直接亮出绣花针,毫不犹豫地将对方一举刺破。这一针下去,就如同气球被扎破一般,部队瞬间失去所有的力量和气势,彻底崩溃。
许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日军番号,睁开眼睛看向林译:“还有一个针谷支队去哪了?”
林译翻了一遍情报通报,赶紧说道:“侦察部队没有盯住,最后一次汇报,说他们进入洞庭湖了。”
“去找。”许粟盯着林译:“把侦察部队全部撒出去,把他们找出来。”
要说许粟在国内作战最担心什么,他现在最担心两个问题。
一个是友军突然崩溃,一个就是日军突然出现到自己后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