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作为战场上得胜或失败的重要因素,怎么强调都不过份。
现在,缅甸战场上的形势几乎是以天来变化的。
占领东吁后,日军决定不管正面的国军主力,而以有力部队向国军两翼猛插,以求包抄远征军后路,歼灭国军主力。
许粟花了五天时间将东枝城内的华侨撤走后,就听见司令部通报的日军动向。
西翼的英军逃跑了,又一次。
日军趁机猛追,将他们围困在仁安羌。
英国人现在一天十几个电报的向远征军求援。远征军不得不派出新编第三十八师救援英军。
但这样一来,远征军的预备队被抽调一空,没有力量去支援其他防线了。
此时,远征军的主力在中路和日军激战,各部推进顺利,形势大好。但英军的溃退导致没有有生力量加入,无法包抄敌后歼灭敌人。
而此时东部防线也战事吃紧,亟待支援。
许粟在东吁的坚决抵抗,让56师团的先头部队损失惨重,不得不在城里休整等待师团主力到达。
远征军趁此机会,加紧在东部的垒固设立防御阵地,以逸待劳阻击日军。
等到56师团主力到达后开始进攻的时候,双方便在垒固展开大战。眼见正面攻击不利,鬼子又使出了他们的老招数,侧翼迂回。
远征军第六军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原本防守东枝的部队调离,转而南下,去拦截日军迂回的部队,这个决定意味着东枝的防御力量将被大大削弱。
这里就只剩下许粟正在整编中的第6团防守了。
许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将刚刚补充好的侦察排全部派遣出去,让他们严密监视着日军的一举一动。参谋处也进入了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调动一切资源,搜集和分析各种情报,试图摸清鬼子的真实意图和动向。
许粟知道,现在的队伍如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直接面对日军,恐怕会直接崩溃,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发生的。
情报是一方面,部队的战斗力更为重要。
毕竟仅仅只是知晓一些信息而已,许粟可不是诸葛亮,没办法仅凭一座空城,吓退敌军。
在这几日里,许粟可谓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一门心思地琢磨着该如何训练自己手下的这支军队。
4月19日,许粟抓紧时间,将勉强在东枝城外举行了一次阅兵。
虽然部队刚刚训练了十来天,队形也排列的歪歪扭扭。但一千六百多人一口气拉出来,气势还是十分充足的。
而且,新兵们在长官们的带领下,拿着武器聚集在一起,看到自己同类人这么多,安全感也会增长,坚守阵地也有信心。
最重要的,是要威慑城里的缅甸人。
随着日军节节胜利,缅甸奸细活动越发猖獗。
他们两三人一组,四处活动,破坏军事工事,杀害落单士兵,抢劫华人华侨。
东枝自从第6团组织华侨撤离后,就已经戒严了,但还是不停有缅奸活动,许粟已经枪毙了十几个间谍了。
许粟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眼神冰冷地看着台子上邀请过来的当地缅甸人头领。
林译在敬了一圈酒后,回到许粟身边低声说道:“团长,我看他们都不是很高兴,怕是不欢迎我们。”
“他不欢迎我,我还不喜欢他呢。”
许粟低声说道:“派一个排盯着这些人。他们在城里有自己的庄园,自己的仆人,还有一些枪支弹药。要是鬼子进攻的时候作乱,麻烦就大了。”
“你盯着点,要是他们有异动。”许粟比划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林译有些懵逼,问道:“要是鬼子打来了,他们还没有动静怎么办?”
“木头脑袋。”许粟恨铁不成钢地点了点林译的额头:“监视他们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捣乱,他们能够对我们造成威胁,又不投靠我们,这就是他们的罪证。”
“鬼子来了,还不来投降,就直接抄家。”
部队阅兵后直接回到营地,开始第二项活动,发饷。
国军现在已经退化成了封建军队,只认粮饷不认人。
抗战开始后,部队的凝聚力有了一定提升,勉强可以和鬼子硬拼。
许粟一向注重基层动员,毕竟装备和训练不行,只能不停派人送死才能挡住鬼子。
民族主义主要靠平日里邀请华人华侨来讲述日军的残暴和各班排自己组织的故事会动员。
军饷就只能依靠许粟了。
现在,许粟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向,上级下发的经费,华侨的捐助以及倒卖车票的钱。
算下来,许粟目前手头有十二万大洋,除去要邮递两万大洋给在禅达的马阳作为活动经费外,剩下的十万大洋,许粟全部都发了下去。
毕竟要人卖命,没点表示怎么行。
“团长,抚恤金名单准备好了。”林译将提前制作好的牺牲将士名单递给许粟。
许粟讲过后,咳嗽了一声:“仪式开始吧。”
场地一旁花费重金雇来的白事班子立刻开始端起唢呐吹了起来,那音调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