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下令:“此次朝廷平定幽州之事,交由冀州兵马负责。
兖州、青州、徐州的各路将领三日后出发,返回各地驻守。”
在幽州的渔阳郡内,天气阴沉,乌云密布。
春雨绵绵,滴落在房屋瓦片上的声音淅淅沥沥。
幽州牧刘虞之子刘和在此地的一座大殿内,与将领鲜于辅交谈。
“开始出发前往渔阳郡治所。”
鲜于辅听到刘和的忧虑:“公孙度是否会同意并出任渔阳郡守?”
他对此做出回应,安慰刘和不必过于担忧。
他详细分析了幽州的局势给刘和听。
公孙度虽然占据了幽州六成地盘,但他的辽东军队兵力薄弱,战线过长,难以有效管理众多领地。
如果刘和的军队东进,公孙度可能选择领兵阻挡、退守城中或放弃渔阳。
但不论他如何选择,都难以避免战线过长、补给困难的不利局面,注定会失败。
在渔阳郡治所的巨府内,公孙度正在殿内焦急地来回踱步。
作为辽东太守,他一直为朝廷镇守边疆,但如今对刘和军队的逼近感到愤怒和不安。
他脸色阴沉,一拳重重地击在案桌上,心中的怒火难以平息。
当初和刘虞的协议被背叛,现在刘和的军队出现,让他心生警惕。
这时,一名士兵在殿外高声报告消息。
刘和与鲜于辅率领的兵马已至渔阳县北百里之地。
闻讯,公孙度愤怒至极,挥剑斩断案桌,怒骂刘虞为找死之徒。
尽管刘和是幽州牧刘虞之子,但在公孙度眼中,他只是个缺乏实战经验的二代子弟,对其并不畏惧。
真正让公孙度担忧的是鲜于辅。
此人在幽州内外享有极高威望,不仅汉人信服,连塞外的胡人也对其心悦诚服。
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认为,刘虞派鲜于辅联络胡人。
公孙度父子对胡人的态度极为强硬,主张镇杀而非和平共处。
他们骂刘虞表面君子实则包藏祸心,担忧胡人会作乱,若鲜于辅带领的胡人军队南下,他们将成为汉家的罪人。
公孙康询问,邺城朝廷对此是否会有所行动。
公孙度冷笑回应,邺城的刘备恐怕希望他们与刘虞互相争斗,坐收渔翁之利。
公孙度在幽州势力庞大,并不惧怕其他诸侯,唯独对冀州的刘备心生忌惮。
公孙度的实力无法与刘备硬碰,只能退回辽东。
此时,公孙康向父亲提议与刘备合作,一举铲除刘虞,平分幽州,继续维持公孙家族在辽东的统治地位。
然而,公孙度却持谨慎态度,认为不能将刘备想得太简单。
他决定先快速解决刘虞,再图幽州全局。
他询问二儿子公孙恭的军队到达情况,得知其军队即将抵达渔阳郡。
同时,他强调必须迅速行动以打刘和与鲜于辅措手不及。
对于刘和,他希望能够活捉以威胁刘虞,若无法活捉则直接杀掉。
鲜于辅对此深表担忧,明白强行攻城毫无胜算。
他和刘和正在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
消息传来,公孙度已对我方心生杀意。
一旦他从辽东调集精兵突袭,我们的营地将难以抵挡。
刘和深感忧虑。
他提议,利用兵马优势先下手为强,强攻渔阳县城池,三日可破。
然而,鲜于辅却持不同看法,他提醒刘和,冀州渤海北部边地距离此处不远,刘备势力随时可能介入。
我们必须夺回战略要地渔阳郡。
面对质疑,鲜于辅并不建议坐以待毙。
他提出一个计划:只要公孙度一死,辽东军将分崩离析,我们便可轻易拿下渔阳郡。
刘和对此有些疑虑,毕竟刺杀公孙度绝非易事。
公孙度用人唯亲,身边都是心腹。
然而鲜于辅却认为这正是机会所在。
公孙度的亲信众多,难免会有被冷落的亲属,产生不满和怨言。
他坚信,只要策略得当,就一定能找到刺杀公孙度的机会。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是人性。
现场的气氛再次紧张而沉默,刘和与鲜于辅的幽州大戏即将上演,而皇叔刘备虽迟但到,或许将带来新的变数。
他已经暗中联络了一批对公孙度心怀不满的公孙氏族员。
这些人会作为他的助力。
鲜于辅建议刘和写一封密函给公孙度,只要公孙度离开府邸,便必死无疑。
听到这个计策,刘和欣喜若狂,对鲜于辅的智谋敬佩至极。
虽然鲜于辅坦言无法保证行动的成功,但他们已经在渔阳县城池中布下了探子。
夜幕下,在渔阳县城池的一处幽静院落中堂内,灯火通明。
身披儒袍、脸戴面具的李儒正站在屋子中间,听取一名守卫的汇报。
守卫表示公孙度已经决定和鲜于辅决一死战,并已调来其次子公孙恭的兵马。
李儒对此冷笑一声,认为公孙度可能等不到公孙恭的兵马到达渔阳就会遭遇不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