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得知联军来犯的消息后,武将们请战声如潮涌,文臣们仍在沉默思考策略。
这一幕被刘胜通过天赋观察,他对此并不惊慌,坚信冀州的实力足以应对这场战争。
汉域的局势混乱,只有刘备的冀州真正做到了固若金汤。
他放下心来,继续垂钓享受悠闲时光。
大殿中,喧嚣已经暂时平息。
刘备见时机成熟,示意众人安静。
他目光扫过大殿左侧的众多文臣,开口询问:“各位有何良策可退敌军?”
田丰性子直率,率先发言:“诸侯联盟虽声势浩大,实则内部矛盾重重,不足为惧。”
他预见,这场联盟战争的结果将会是溃败。
沮授也赞同田丰的看法,并表示:“诸侯各有私心,岂能齐心协力?”
得到诸谋士的认同。
当诸侯联盟的消息传到邺城时,这些谋士并没有惊慌失措,反而以此为乐。
刘备的目光转向一直戴着面具的李儒,而李儒则心照不宣地转向贾诩。
刘备笑道:“文和,你有何高策?”
贾诩闻言,向前一步表示:“诸位已有策略,主公何不听他们一述?”
但刘备坚持想听贾诩的策略。
他听闻老祖刘胜曾夸赞贾诩善于揣摩人心,擅长离间之计。
因此,刘备欲验证贾诩是否名副其实。
在刘备的坚持下,贾诩只得将自己的谋划道出:“诸侯之间心思各异,主公可利用此点分而击之。”
刘备听后追问具体策略。
贾诩回答:“如关中司隶地区一带吕布与李傕郭汜的混战,我们无需理会。
而西北方向的威胁已暂时解决。
对于荆州方向,我也已有解决之策。
只需命孙坚为扬州刺史即可。”
此言一出,在场文臣皆震惊不已。
贾诩深谋远虑,用计令人折服。
听闻孙坚目前困于南阳,时常受刘表侵扰。
若主公能以朝廷之名,册封孙坚为扬州刺史,料想孙坚无法拒绝,必将从南阳经过襄阳、江夏等地赴任。
刘表对此必然心生疑虑,担忧孙坚羽翼丰满后反击,因而不会轻易放其离去。
贾诩建议,只需册封孙坚为扬州刺史,即可引发孙坚与刘表之间的深层次争斗,此计可解来自荆州方向的威胁。
至于淮南袁术与徐州陶谦的问题,同样可以用调职册封的方式解决。
比如封袁术为徐州刺史,降陶谦官职为九江郡守。
这样一来,陶谦与袁术会互相猜忌防备,无法联手北上。
幽州方向的威胁也易解,公孙度与刘虞之间本就有矛盾,可封刘虞为太尉调往邺城,公孙度为幽州刺史,必会引起内乱。
至于青州袁绍、孔融以及兖州曹操、刘岱的威胁,贾诩认为,诸侯联军已多陷内乱,曹操若聪明,便不会轻举妄动攻打冀州。
兖州在各方面都无法与冀州相提并论,刘岱和曹操亦有猜忌,因此他们北上的可能性极小。
刘备听后大喜,赞叹贾诩之策妙不可言。
消除了兖州方面的威胁后,只剩青州方向的军队需要应对。
贾诩建议,可以用一个适当的理由出兵讨伐袁绍,如袁绍不尊天子或藐视朝廷威严等。
武将们听完贾诩的提议后,对他的策略表示赞同,同时对他的深谋远虑感到忌惮。
刘备询问众人意见后,决定采纳贾诩的策略。
文臣田丰提出,为了以防万一,还需派遣军队到冀州边境驻防,确认各路诸侯无法进攻冀州后,再集结兵力讨伐袁绍。
刘备同意田丰的看法,并依此进行任务分配。
他派出的第一路兵马由沮授为参谋,赵云为将领,华雄和胡轸为部将,前往魏郡黎阳县,防备兖州的刘岱和曹操。
其他几路兵马也分别由不同的将领和参谋带领,分别前往不同方向驻防。
最后一路是探哨兵马,由李儒、史阿负责调度打探情报。
而第六路兵马则负责镇守魏郡邺城,作为总兵力储备。
刘备亲自统帅,陈到领军,郭嘉负责出谋划策。
关羽和张飞负责第七路兵马,作为往来接应。
贾诩负责整体谋划。
张济统帅第八队兵马作为预备军。
第九路兵马由潘凤、赵浮、程奂负责,刘晔随行,作为后勤。
共九路兵马,文武搭配齐全。
刘备在安排好一切后,才放下心来。
贾诩的分散攻击策略效果显着。
孙坚在得知自己被朝廷任命为扬州刺史后,决定改变原计划,南下扬州,这让原本计划攻打刘备的孙策部队感到意外。
孙坚决心占领扬州六郡,不再关注朝廷或天子的动向。
袁术在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后,大为欣喜,立即出兵徐州。
徐州牧陶谦不得不放下与袁绍的汇合计划,应对袁术的进攻。
幽州的形势也类似,刘虞不敢赴任太尉,而公孙度意图成为幽州刺史,双方冲突不断。
兖州的曹操感叹:“何人替刘备谋划, ** 诸侯联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