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郭图虽怒,但逢纪认为有理。
逢纪仍存怀疑,严纲解释攻打策略:先与刘备结盟,假装合作冀州,待其信任后再发起攻击。
现刘备已撤出博陵,幽州兵马正计划攻打中山。
然而,担忧关羽从魏郡率军北上,故需渤海将士拦截。
逢纪听后抚须沉思,随后询问冀州地盘划分问题,是否按原计划进行。
严纲冷冷道:“原定的计划呢?”
如今袁绍像被刘备逼走的丧家犬一般。
我军力挽狂澜,取得胜利后,冀州地盘只有你们能占有魏郡、甘陵、渤海三个郡,其余都归公孙瓒所有。”
话语中充满了狂妄。
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听到公孙瓒将占据冀州七个郡的消息后大为愤怒,觉得难以接受。
严纲的强硬表态彻底激怒了在场众人,袁氏部将纷纷拔剑相向。
逢纪与郭图出面调停,最终答应严纲的要求,但袁氏三兄弟对此极为不满。
逢纪安抚三人后,提出自己的策略:率军驻扎于博陵一带,坐观虎斗,无论结果如何,都可趁其疲惫之际出兵夺取冀州。
这一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认同。
郭图则提出应安排兵马分别进行假装应援、驻守渤海和接应的任务。
袁谭三兄弟通过抽签决定各自的任务。
结果很快出来。
袁谭、袁熙和袁尚三兄弟接受任务,明确分工。
逢纪配合袁熙驻守渤海,郭图配合袁谭前去应援,而袁尚则负责在中间接应各方。
半炷香时间后,袁谭和袁尚率领各自的兵马离开南皮县。
行军二十里后,他们兵分两路,其中袁谭率领的军队继续西行。
连续行军两天后,袁谭的军队已经抵达博陵边境。
此时正值下午,阳光刺眼,将士们只能低头赶路。
由于连续行军,士兵们已经人疲马倦。
郭图建议袁谭让士兵们原地修整,并派出哨骑打探前方情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哨骑返回汇报。
正在袁谭和郭图疑惑之际,地平线上突然冒起了飞沙和马蹄声。
一彪兵马气势汹汹地出现,为首的正是手持丈八蛇矛的张飞。
他豹头环眼,气势凛然,率领兵马迅速杀向袁谭。
袁谭急忙下令阻止张飞,但刚刚长途跋涉、体力尚未完全恢复的渤海军,哪里是张飞的对手?张飞勇猛无双,以丈八蛇矛迎战。
前方十步之内,无人能够站立,只有噗嗤的兵器挥舞之声不断响起。
蛇矛如死神兵器般上下翻飞,袁谭目睹此景,内心惊恐万分,只想躲避,毫无战斗之意。
尽管心痛无比,他仍亲眼目睹己方兵马被屠戮。
郭图分析战场形势,指出敌军以骑兵为主,并提出策略:“我军可撤入旁边的茂密树林,利用树木周旋,以避开骑兵的冲击。”
袁谭采纳此建议,急令全军撤入林中。
张飞率领兵马一路追赶至树林边缘。
张飞下令全军停马,并布置战略:“颜良可能在树林中等待机会,我们需要等待他引出敌军再行动。”
同时颁布命令:“投降者不杀,一律送去屯田;抵抗者则立即斩首。”
不久,树林中纷纷出现身影迅速逃出,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林中让他们惊恐万分。
袁军士兵们不要命地逃了出来,张飞则在树林外耐心等待。
他的军队呐喊“投降不杀”
,彻底击溃了袁军士兵最后的抵抗。
随着第一位士兵投降,越来越多的士兵选择就地缴械。
张飞命令部下押解这些降兵,并在短时间内擒获上千名降卒。
这些士兵都是从事耕田的好劳力。
时光荏苒,再次历经短暂时刻,增援的两千降卒悉数被带走。
张飞心生疑惑:“袁谭小儿身在何处?”
天色渐暗,张飞命令士兵点燃火把,现场明亮如昼。
此时,树林中走出颜良高大的身影。
张飞上前询问袁谭的下落,颜良透露袁谭舍弃兵马,伪装成普通士卒逃入山林深处。
张飞对此深感遗憾,并对袁谭的行为嗤之以鼻。
他询问颜良捕获的降卒数量,颜良回答仅有三千左右,因树林茂密,袁军士卒分散逃窜,无法全部生擒。
二人商议后决定立即前往渤海,暂不考虑逃逸的袁谭,直奔渤海南皮县城。
到达渤海南皮县后,袁熙站在城头焦虑地远望。
他担忧前方的战事,未知袁谭的情况。
尽管收到袁尚传来的消息称一切安好,但他仍对袁谭的状况感到不安,担心是否和幽州军发生冲突。
正当他琢磨不透时,一名士兵飞奔来报,带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袁谭取得大捷。
士兵继续汇报:“大公子一进入博陵郡,便遭遇刘备麾下的溃军。”
袁熙闻讯颜良被擒,满心欢喜。
率军眺望远方,不久,一支渤海官军及其押解的降卒队伍显现。
袁熙欣然迎候,看到五花大绑的颜良后,更觉痛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