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拉他一把,让他在这场斗争中也能喝到一口汤,现在看来……”
他摇了摇头,叹息不已。
渤海郡,治所南皮县。
在城池内的郡守府中,袁绍正焦急地等待消息。
原本计划中的中山郡刘备与幽州军公孙瓒的战事迟迟未发。
袁绍接连派出数百名哨骑打探消息,但回来的报告都让他心生疑惑。
刘备和公孙瓒并未如预期般开战,这让袁绍开始怀疑。
于是,他传唤许攸进殿解答疑惑。
许攸进入大殿后,袁绍询问关于计策是否泄露的问题。
许攸思考片刻后表示,虽然公孙瓒和刘备没有直接冲突,但这并不影响接下来的计划。
袁绍听后追问具体的下一步行动。
许攸组织好语言后,靠近袁绍耳边密谈。
他建议立刻派出使者前往邺城,向韩馥传达消息,声称公孙瓒与刘备已经开战,刘备正节节败退。
然而,袁绍打断了许攸的话,质疑韩馥在冀州北部也有哨骑,怎么可能不知道真实情况。
许攸自信地回应,虽然战场在渤海郡,但实际的战斗发生在远离博陵郡的渤海深处。
他解释称,刘备想要与袁绍的兵马联络,共同对抗公孙瓒。
袁绍得知半路上遭遇公孙瓒袭击,形势危急。
许攸提出出使邺城,袁绍欣然同意。
许攸即刻前往邺城,向韩馥传达消息。
许攸告知韩馥,冀州牧刘备尝试劝说公孙瓒,但未果。
因惧怕公孙瓒的兵马,刘备与袁绍开始合作。
但在渤海境内,他们遭遇了公孙瓒的埋伏,损失惨重。
韩馥听闻此消息,心生恐惧。
他疑惑为何探子报告中山兵马按兵不动,原来是在暗中联络渤海兵马。
同时他还担心袁绍与刘备合作背后的真正意图。
许攸劝慰韩馥,表示袁绍心胸宽广,能够容纳之前的冲突。
现在公孙瓒即将乘胜南下,冀州各郡各县可能会纷纷响应,他对此深感担忧。
许攸进一步强调这一点,使韩馥更加焦虑。
韩馥面临公孙瓒南下的威胁,同时担忧刘备和袁绍的真实意图。
许攸反问韩馥,在宽仁容众、为天下人所归附方面,冀州牧是否比得上袁氏。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冀州想要维持稳定并抵挡外部威胁,是否应该考虑与袁绍等更强大的势力合作。
韩馥面对许攸的询问,坦然承认自己在诸多方面无法与袁氏相提并论。
袁氏名望极高,身为四世三公,连韩馥都是其门生故吏。
许攸接连提出临危果决、智勇兼备,以及先世布恩树德等方面的问题,韩馥均表示无法与袁氏相比。
许攸洞悉韩馥的内心焦虑,开始分析局势。
他提到渤海郡虽名为郡,但实力不亚于一州,而韩馥在多方面不如袁氏,却又居于袁氏之上。
他向韩馥询问,袁绍作为英杰,是否愿意久居人下。
韩馥明白这是赤果果的事实,袁氏培养了他,但不可能让他占尽所有好处。
许攸被袁绍派来,很可能是为了索取利益。
紧接着,许攸进一步表明来意,提及公孙瓒率领的幽州兵马南下,势如破竹,若刘备和袁绍抵挡不住,韩馥将面临极大的危机。
他建议韩馥利用与袁氏的关系,放弃冀州,将冀州交给袁绍。
这样,袁氏必定会厚待韩馥。
深宫之内,韩馥郑重地启齿,他自称身为袁氏门生故吏,忠诚之心始终如一。
许攸曾笑谈,待袁绍上位后,冀州群雄必将纷纷响应,声势浩大。
届时,不仅公孙瓒不足为惧,连刘备亦能一并收服。
冀州牧若能明智让位,自身安危亦稳如泰山。
此刻,韩馥在殿内再次提及此事,声音沉稳而坚定。
他深知冀州资源丰富,人丁兴旺,粮食储备充足,但袁绍的影响力及潜力更胜一筹。
他认为将冀州牧之职让给袁绍是明智之举。
然而,他的决定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潘凤、闵纯等人纷纷劝诫韩馥,冀州资源丰富,形势大好,何须拱手让人?他们表示只要韩馥坚守冀州,袁绍等人便无法动摇其地位。
然而韩馥心意已决,决心将冀州牧之职让给袁绍。
他深知自己的决定关乎冀州的未来和袁氏的荣耀。
此刻的他已然做好了决定,决心以大局为重,完成这次的角色扮演——一位明智而坚定的冀州牧。
韩馥感到自己在才华和名望上远远不及袁绍,深知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他遵循古人的教诲,懂得度德而让的重要性,因此他心意已决,不再与他人争执冀州牧的位置。
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保全自己的性命。
他驱离众人,只留下潘凤等大将。
赵浮急匆匆进入军营,得知韩馥欲将冀州让与袁绍的消息后,潘凤无奈点头确认。
大将程奂对此表示不满,他认为韩馥的眼界过于狭隘。
他们军中拥有上万精兵和强大的武器,只要守住城池,就能够对抗公孙瓒的骑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