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农人最关心的问题——耕种所得粮食的去向问题,若耕种期间使用了官府提供的牛等生产资料,则收成后官府拿六成粮食,耕田者得四成;若未使用官府牛只等生产资料,则官私平分粮食收成。
毛玠宣布田地赋税及粮食分配政策。
不用官府牛耕者收成平分,官府得半,耕田者亦得半。
政策讲解完毕后,他匆匆离去,留下众人热议。
家中劳动力充足者,选择人力耕种;人力不足者,则只能依靠官府牛耕。
就在此时,有人提出疑问:何时分配田地以及何处领取?这让众人开始焦虑起来,渴望早日领到田地开始耕种。
于是有人提议向城内的新任将领询问。
廖化提醒众人,如今已不再是山贼,应改称校尉。
随即他和其他原黑山军将领如周仓、李大目、郭大贤等,负责召集各自原先的民众队伍,准备领田。
最终,刘备召集这些原黑山军渠帅,让他们到城外去认领自己麾下的民众。
随着廖化的一声令下,民众队伍迅速排好队伍等待分配田地。
众多队伍汇聚一堂,民众各自站在其渠帅的身边。
廖化下令:“以十人为单位,组成家庭队伍!”
迅速,一个个家庭队伍便形成。
接着,廖化要求每个家庭队伍选出代表。
所有选出的代表均为男性。
廖化带领众人前往军屯区,指导他们领取田地。
在军屯区,管承和徐和正在处理民众的抱怨。
民众对于将开垦的田地分给黑山军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
管承听到有人抱怨“厚此薄彼”
,他怒喝道:“刚才抱怨的是谁?站出来!”
一人战战兢兢地站出来。
管承质问:“当初在渤海郡走投无路时,是谁不辞辛劳,前来接应我们?”
那人低头不语。
管承继续训斥并追问,那人回答是当前的郡守。
管承进一步追问:“当初我们初到中山,面临无数困境,是谁力排众议,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
现场一片安静。
那人回答,是当前的郡守怜悯我们。
管承点头表示满意,然后严厉地说:“你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主公的恩赐。
对于主公的决策,你们可以有意见,但绝不能公开抱怨。”
他站在高处,面对所有民众,再次强调:“你们要知道,你们的一切都是主公给的!”
管承正言辞激烈地训斥众人,强调主公之威严与决策之不可质疑。
他强调田地乃主公之田,借给黑山民众耕种或是剥夺,皆为主公之权。
任何质疑者,都将被逐出中山。
之后,他命令迎接黑山军的代表廖化、周仓等人进入中军大帐。
在军屯地图前,管承展示了主公对西北区域的深思熟虑,并将其赋予了黑山军。
这令黑山军的将领们感到震惊并暗自佩服主公的决策。
面对廖化的疑惑,管承表示主公的决策不可更改。
面对周仓的询问关于是否有怨言的声音,管承断然回应抱怨者并无资格,因主公之慈怜使他们得以存活。
他清晰地区分事情之轻重缓急,赢得廖化等人的敬佩。
他们表达对青徐兄弟的感激,并承诺日后宽裕后将恩债一并还清。
当晚,廖化、周仓等人领着手令前往军屯区领田。
夜深时,刘备罕见地亲自来到定州城外的军屯区大本营。
他询问管承:“军屯区域,民众情绪如何?”
管承回答:“大部分民众皆称颂主公英明,暂无怨言。”
刘备却轻轻摇头,心知管承有所隐瞒。
他明白,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利益冲突,不可能完全没有怨言。
刘备表示他已了解到实情,并坦言此次造访的目的:“今日,我特地前来,是为了向青徐兄弟展示我的诚意,并实际解决一些问题。”
管承深受感动,并询问具体计划。
刘备详细解释:“我打算将青徐民众中的稚童送入官学,让他们读书识字明理。
官学的搭建已在筹备中,教书先生方面,蔡邕和卢植也在协助招聘。
目前,只待统计适龄入学的稚童数量。”
听完这些,管承明白了刘备的意图,并问道:“主公打算先从青徐民众中挑选适龄稚童入学?”
刘备点头笑道:“正是。
春季先试行官学,秋季再向整个中山郡开放。”
这是他与蔡邕、卢植商议后的决定。
因缺乏管理官学的经验,春季与夏季之际,蔡邕与卢植一边教授知识,一边寻求管理经验。
对此,管承表示理解并深感谢意。
他感谢刘备栽培之恩,表示愿为其效劳。
刘备则让他统计五岁至十五岁的人口数量,作为日后复兴汉室的基础力量。
夜深人静之时,刘备得知蔡邕与卢植有事找他。
他们提及在城北找到一理想之地欲建官学,不料该地属城中士族陈家所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