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宠爱的小儿在邺城和定州城遭受伤害,此仇不可忍。
“韩馥、刘备,我誓杀你们!”
双管齐下的策略已失效。
无论袁谭还是袁尚,均无进展。
“各位,刘备拒绝出兵。”
袁绍询问,“该如何应对?”
审配、许攸尚未发言,便被武将们打断。
武将们认为审配、许攸的计策无用,主张直接出兵剿灭青徐黄巾。
“主公,青徐黄巾本就不堪一击,只需一声令下,大军出征,定能彻底剿灭他们。”
“无需顾忌他们的老弱妇孺,只需留下青壮,加入我军即可。”
武将们纷纷请求出战。
袁绍沉思后,决定采纳武将们的建议,围剿黄巾,收编青壮。
“诸将听令,立即召集军队,迎战三十万黄巾军!”
隔壁中山郡也传回了消息。
中山郡东部边境的一处山林里,探子报告:“主公,袁绍果然下令各部队出击,征剿青徐黄巾。”
刘备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好,既然袁绍出手了,我们只需等待坐收渔翁之利。
传令华雄胡轸做好准备,云长、翼德、子龙等人,全军出击,迎接即将到来的胜利。”
他对即将到来的青徐黄巾军中的青壮力量充满信心。
这座县城的县令、县尉早已弃城而逃。
黄巾军占领青徐两地,全面掌控城池。
在城中府衙大殿内,徐和、司马俱、管承三位黄巾军首领正在商讨。
他们掌握着青州、徐州的三十多万黄巾军。
之前管承已经联系过黑山军首领张燕,得到他的接应承诺。
然而如今青徐两地的局势愈发困难,陶谦不断发起攻击。
为了生存,他们决定迁徙至太行山脉。
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越过渤海。
徐和指出,数十万人的大军想要安然越过渤海并不容易。
特别是考虑到大部分兵力都是老弱妇孺,真正能作为青壮的兵力有限。
对此,司马俱建议舍弃老弱妇孺,先行派遣青壮探路并与张燕汇合。
但管承清楚军队的成分,知道不能轻易舍弃老弱妇孺。
司马俱提出了一个策略:对外宣称要集结青壮兵力对抗袁绍的守备,然后悄悄越过渤海与张燕汇合。
对此,徐和没有发表意见。
就在此时,有士兵来报。
黄巾小兵急匆匆冲进宫殿,禀报道:“渤海太守袁绍已派遣大军在阳信、宁津、庆云一带布防,意图阻挠我军北上。”
此消息让殿内三人震惊不已。
徐和大吃一惊,司马俱更是愤然拍案而起,咬牙切齿地指责道:“早该如此果断,你们却犹豫不决。”
他随即愤怒地离开了大殿。
徐和看向管承,两人陷入沉思。
管承沉思良久后下令:“取地图来!”
地图到手后,他迅速审视渤海沿海地形,果断决定:“改线路!”
这个决定让徐和惊骇失色。
原计划和张燕汇合的策略是西进渤海南部,然后杀入中山郡。
但现在要改线路,徐和不解地问道:“如何与张燕合兵一处?”
管承解释道:“我们可以先派一支兵马沿海南下,假装意图北上以吸引袁绍的注意力。
然后我们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渤海南部直奔中山郡。”
这是管承为了突破当前困境所能想到的最佳策略。
尽管他知道司马俱可能会反对,但管承仍坚定地说:“无需他的同意。”
徐和提醒道:“临阵不和是大忌。”
但管承回应道:“司马俱一直想要与泰山的臧霸部合并,而我们选择了张燕。
在关于青州和徐州的未来发展上,我们意见不合。”
他强调:“我选择的路线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发展。”
在之前的投票中,管承和徐和的意见得到了支持,因此他们必须按照此计划执行。
形势逼人,管承决定抛弃一切顾虑。
他坚决表示:“如果不愿意行动,就让他留在青州等死。”
这一强硬的态度,使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徐和握紧了拳头,经过深思熟虑后,也只能接受这个残酷的决定。
夜晚,他们向司马俱提出计划。
但正如管承预料的那样,司马俱并不赞同他们的建议。
管承果断地回应:“既然如此,我们各自为战。”
随后离开了大殿。
徐和陷入了困境,不知道应该支持哪一方。
司马俱给他提出了两个选择:去太行山或是随他去泰山。
在询问关于军中老弱妇孺的问题时,司马俱毫不客气地回应:“他们的问题你自己解决,首先要顾全大局。”
徐和犹豫片刻后,决定跟随管承前往太行山汇合。
司马俱警告他们:“过于仁慈只会带来灾难。”
在渤海郡的宁津县,袁谭的军队在此驻扎。
一名传令兵匆忙报告:“青徐黄巾军突然兵分三路,其中一路按兵不动,一路南下往泰山方向,最后一路突然东进往海边行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