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拂袖而去。
诸侯们无言以对。
河内太守王匡向联军盟主袁绍询问对策,袁绍沉默良久,无法给出答案。
曹操率先表态,决定退出这场纷争,他的目的是联合孙坚攻打西都长安,但现在被刘备牵制,他只能选择放弃。
随着曹操的退出,许多诸侯权衡利弊后,也选择了跟随曹操的脚步。
北海太守孔融、东郡太守桥瑁、上党太守张扬、广陵太守张超等诸侯纷纷宣布不再参与玉玺之争。
到了天亮时,除了刘备,仍在坚持的诸侯只剩下袁绍、袁术和孙坚。
其余诸侯都派代表前往东门城头与刘备划分界限。
孙坚愤怒地长啸一声,用刀劈开了一面破墙,并宣布退出。
他的军队已经一天没有进食,饥肠辘辘,无心再战,继续下去只会得不偿失。
袁术询问孙坚是否确定,孙坚没有回答,带着军队离开了现场。
张飞大笑,询问袁氏兄弟如何表态。
传令兵带领战士们整装待发,战鼓声震动天地。
洛阳城城门处,张飞、赵云和华雄率领的兵马,手持书简,准备出城。
这些书简是蔡大家府上的藏书,蔚为壮观。
袁术看到这一幕,意识到这些书简原本属于袁氏,急忙上前想要阻止。
张飞持矛跃马而来,质问袁术。
袁术辩解说书简上都有袁氏特有的红绳记号,这是从太傅府邸转运出来的书籍。
然而,张飞反问,天底下只准袁氏在书简上系红绳吗?其他家族就不可以吗?赵云率领的大雪龙骑声势浩大,令袁术不敢轻举妄动。
到了城门处,袁绍突然出现,指责蔡邕私吞袁氏府上的藏书。
刘备听到后,反讽袁绍,质疑他有何证据证明蔡邕府上的藏书没有系红绳。
随即命令关羽将袁绍驱逐出城。
颜良和文丑见状大惊失色。
两方交锋之际,关羽拦在了袁绍的面前,展现出强烈的气势,声音震天响:“关羽在此,谁敢放肆!”
袁绍虽表面强硬,但内心却感到恐惧和无奈。
关羽质问:“退还是不退?”
袁绍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撤离现场,返回城中。
不久之后,张飞、赵云、华雄的兵马以及耿平手下的数百部曲已经出城,连同之前搜集的所有书简一起被带走。
曹操向刘备传达了这一消息后大声质问:“玄德,何时兑现承诺?”
此时城头上的刘备面对曹操的质问,微笑着回答:“孟德兄,不要着急,今晚过后,我们自然会撤军离去。”
此言一出,联军众人脸色大变。
他们纷纷指责刘备出尔反尔,背信弃义。
袁术和袁绍更是愤怒至极。
然而刘备却毫不动摇,淡然面对他们的指责。
他坚定地表示:“当时我们确实说得很清楚,待我麾下将士出城之后,我就会引军离去。
但我并没有说何时离去。”
孙坚质问刘备为何现在依旧占据洛阳地利围困联军。
刘备回应道:“我只承诺会引军离去,但没有确定时间。”
联军诸侯对刘备的狡辩感到愤怒,袁术更是气急败坏地质问刘备为何拖延时间。
然而刘备的回答却让他们无言以对:“多一晚少一晚,并无区别。”
刘备行事,无需向任何人解释。
现场一片寂静。
曹操默默接受了这一事实,其他诸侯也不敢与刘备争议。
袁绍、孙坚、袁术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
蔡邕在城头上询问刘备:“玄德,洛阳已平定,为何不走?”
刘备回答:“伯喈先生,洛阳之事虽了,但诸侯纷争尚未解决。”
蔡邕疑惑不解,追问刘备去往何处。
刘备只是让他下去休息,明日便知。
在长安,自关东诸侯进入洛阳的第一天起,简雍便通过李肃的关系见到了董卓。
此时的董卓因樊稠被刘备夺粮草之事愤怒不已。
刘备三人击败樊稠,夺走了让董卓痛心的粮草,脏活累活都被董卓承担,好处却归了刘备。
董卓自然气愤难平。
当简雍求见时,董卓直接拒绝见面。
董仲意欲亲见刀笔吏简雍,听其策谋。
“相国,刀笔吏简雍有一计可使刘备陷入困境。”
董卓闻之,同意接见。
少顷,简雍入殿。
董卓直接询问:“如何使刘备丧命于关东?”
刘备之死,乃董卓心意所在。
董卓暴躁,若计策无新意,恐将斩断案桌一角以 ** 。
面对此情境,简雍镇定应对:“相国,关东诸侯以袁绍为首,看重其四世三公之名。
袁绍为渤海太守,相国可驱虎吞狼。
若封刘备为中山郡守,冀州之地一山难容二虎,相国可在长安观战。”
董卓疑虑:“若刘备胜,如何?”
简雍分析道:“袁氏影响力遍布冀州,刘备孤身入冀,难以胜之。”
此分析使董卓放下疑虑,大喜之下,传下圣旨。
朝廷旨意下达,刘备被册封为中山郡太守,此事宜迅速无误地传达。
朝廷使者随即从长安疾驰至洛阳。
一切安排妥当后,董卓目光转向简雍,询问其是否在李肃手下任职。
简雍恭敬回答得到器重。
喜欢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三国:棺中修炼三百年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