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的下午,罗家厨房进入了最繁忙的阶段。几个黑色的陶土钵子(砂锅)被依次摆在灶台边,这是桃武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家什。
刘芳负责掌勺,她将焯好水、炒香了的本地山羊肉块,连同切好的滚刀白萝卜一起放入最大的钵子里,加入干辣椒、桂皮、八角,注入满满的肉骨高汤。李淑云则在另一个灶眼上忙着准备腊肉炖鳝鱼钵子,她将自家熏制的腊肉切成厚片,与处理干净的新鲜鳝段一同下钵,加入大量蒜瓣、姜片和紫苏。
欣儿,把那个土鸡钵子端到小炉子上先炖着。刘芳吩咐道。
好嘞。唐欣儿利落地端起土鸡炖蘑菇钵子,小心地放在准备好的炭炉上。
厨房里,羊肉的浓香、腊肉的烟熏味、土鸡的鲜香交织在一起,几个钵子同时在炭火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这是桃源人最熟悉的年味。三个女人在厨房里有说有笑,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不慢,配合得天衣无缝。
记得小时候,我最盼着过年了。唐欣儿一边往鱼头钵子里放豆腐,一边回忆道,特别是用那个汤汁泡饭,能吃两大碗。
可不是嘛,李淑云接话,你爸到现在还最好这一口,说酒店的菜再好吃,也比不上家里这一钵。
堂屋里,祭祖的供桌上已经摆好了几样精致的钵子菜,这是桃武人对祖先特有的敬意方式。
傍晚,正式开席!
堂屋中央的八仙桌上,几个小炭炉依次排开,上面坐着咕嘟冒泡、热气腾腾的各式钵子。炭火将钵子里的汤汁烧得微微翻滚,香气四溢,整个屋子都暖烘烘的。
羊肉钵子来咯!罗邦端着滚烫的钵子小心地放在炭炉上。
腊肉鳝鱼钵子,大家小心烫!罗烈也帮忙端上来另一个钵子。
土鸡钵子、红烧肉钵子、鱼头钵子......很快,桌子中央就被各式钵子占满了。炭火映照着每个人欢喜的脸庞,钵子里升腾的热气里都是团圆的味道。
罗烈作为家主,举起手中的酒杯,朗声道:过年就是要吃钵子,越吃越有!今天是腊月二十九了!我们先简单吃一点,干!
唐欣儿先给婆婆和母亲各夹了一块羊肉,又给罗邦夹了他爱吃的腊肉鳝鱼。大家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钵子旁,一边吃着美味的家乡菜,一边聊着这一年的点点滴滴。炭火持续加热着钵子,让每一口菜都保持着最佳的温度和口感。
窗外鞭炮声声,屋内钵子咕嘟。这一刻,熟悉的家乡味道温暖着每个人的胃,更温暖着每个人的心。对唐欣儿来说,这不仅是回归故乡,更是真正融入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
到了大年三十下午,约莫两点钟的光景,村子里渐渐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准备着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送亮”(即去祖先墓前祭奠,点燃烛火,寓意给祖先“送”去光明,请祖先回家过年)。
罗家也不例外。罗烈和刘芳早已准备好了祭品:几个小巧的、已经炖煮入味的钵子菜(通常是荤素搭配,如一小钵红烧肉、一钵鱼、一钵豆腐),一碗堆得尖尖的米饭,三杯酒,还有纸钱、香烛和一大挂鞭炮。
“邦子,欣儿,准备一下,我们去给爷爷奶奶和老爷爷他们送亮。”罗烈招呼着。
唐欣儿虽然怀着孕,但按照本地习俗,新媳妇第一年上门,是应该去祭拜祖先的,这被视为对家族传承的尊重。罗邦细心地为她穿上防滑的鞋子,拿上厚外套。
一行人——罗烈、刘芳、罗邦、唐欣儿,以及坚持要一同前往以示尊重的唐志勇和李淑云,提着祭品,沿着熟悉的山路往村里的祖坟山走去。路上遇到不少同村族人,大家都相互打着招呼,说着吉祥话,气氛庄重而亲切。
来到墓前,罗烈和刘芳熟练地清理着坟头的杂草,给坟堆添上新土(称为“添土”),寓意家族人丁兴旺,香火永续。然后,罗烈神情肃穆地摆上祭品,点燃香烛,一边焚烧纸钱,一边低声念叨着:
“爹,娘,爷爷,过年了,我们来看你们了。邦子带着新媳妇欣儿回来了,亲家也一起来看你们了。家里一切都好,保佑邦子和欣儿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早点给你们添个重孙子……”
罗邦拉着唐欣儿,在墓前恭敬地磕了三个头。唐欣儿也学着罗邦的样子,虽然动作稍显生疏,但神情十分虔诚。唐志勇和李淑云则在一旁鞠躬致意。
最后,罗邦点燃了那挂长长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巨响在山间回荡,既是为了驱邪,也是用这热闹的声音“唤醒”祖先,告知他们家人来请了。鞭炮声此起彼伏,在整个山间响成一片,青烟袅袅,寄托着生者对亡者最深切的思念和迎新年的复杂情感。
“送亮”归来,仿佛将祖先的福泽也一同请回了家。每个人的心情都更加庄重而充实。刘芳和李淑云立刻钻进厨房,开始热火朝天地准备晚上的年夜饭——那些已经在炭火上慢炖了许久的钵子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