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砚根据鱼符反射的星图,调整了星槎的航线参数。当参数输入完毕的瞬间,控制台突然弹出一个三维投影:那是一个由无数齿轮组成的机械结构,每个齿轮的齿数都是质数,咬合方式遵循着某种复杂的数学规律。最中心的齿轮上刻着一个“归”字,与璇玑铜盘上的字体一模一样。
“是星槎的‘心脏’。”陈景明认出这是石峁遗址出土的青铜齿轮组的放大版,当年发掘时,这些齿轮被认为是祭祀用的礼器,此刻看来,分明是某种精密的传动装置,“守契人把地面的齿轮组按比例放大,变成了星槎的核心引擎,每个齿轮的转动都对应着一组宇宙常数,比如π齿轮、黄金分割齿轮、光速齿轮……”
他的话音未落,星槎突然剧烈震动起来。不是来自外部的撞击,是内部的齿轮开始高速转动,发出的声音与璇玑铜盘的金线嗡鸣完全同步。驾驶舱的穹顶星图上,所有的星点都开始移动,最终汇聚成一条发光的航线,航线的终点正是紫星云的漩涡中心,而航线的两侧,浮现出二十八星宿的名称,像路灯一样照亮前路。
“收到来自地球的加密信号。”周砚的手指在控制台上翻飞,“是卡洛斯发来的,他破解了玛雅水晶气泡的最后一组数据。”屏幕上出现了一组动态图像:水晶气泡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结构,当温度达到37℃时(正好是人体的平均体温),气泡会组成一个双螺旋结构,与人类的DNA分子链完全一致,而螺旋的每个节点上,都标注着一个星座的名称。
“守契人是人类的先祖。”陈景明的声音带着颤抖,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星槎的所有系统都与人类的生理特征完美匹配——体温、心跳、DNA结构,“他们不是外星文明,是四万八千年前的人类,他们驾驶着更早的星槎探索宇宙,把发现刻进地球的各个角落,等着后代子孙有一天能看懂这些‘家书’。”
林薇的掌心突然被黑曜石车辖烫了一下。她低头看去,车辖表面浮现出一行甲骨文:“星槎有骨,骨有灵,灵在人。”这句话像电流一样击中了她——之前所有的疑惑都有了答案:为什么鱼符会与她的体温共鸣?为什么黑曜石车辖只对她的触碰有反应?为什么星槎的系统参数与人体特征吻合?因为星槎的“龙骨”不仅是金属结构,更是一种与人类意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
“烛龙的呼吸频率在加快!”周砚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屏幕上的漩涡图像开始闪烁红色警告,“根据最新数据,它的收缩周期从23.5小时缩短到了17.8小时,正好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这说明我们的接近已经引起了它的注意。”
陈景明立刻翻开笔记本,父亲在某一页画着一个奇怪的符号:一个圆圈里套着七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顶角都是51.8度。他一直没弄懂这个符号的含义,此刻看着屏幕上烛龙漩涡的顶角角度正好是51.8度,突然恍然大悟:“这是‘安全阈值’!父亲当年在石峁的陶片上发现的,当烛龙漩涡的顶角小于这个角度时,就会形成致命的引力湍流,我们必须在它收缩到阈值前穿过去!”
林薇闭上眼睛,将意识沉入与星槎的连接中。她“看见”星槎的龙骨正在发光,光芒顺着脉络流到每个齿轮组,那些齿轮开始以更快的速度转动,转动产生的能量波在舱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茧,将他们三个人包裹其中。“是防御屏障。”她睁开眼,瞳孔里映着流动的光纹,“星槎在自我调整,用齿轮转动的离心力对抗即将到来的引力湍流。”
周砚计算出最后的窗口期:7小时13分钟。这个时间正好是石峁祭台石板上刻痕的总长度——当年测量时,他曾疑惑为什么祭台石板的刻痕总长不是整数,此刻才明白,那是守契人用地球的时间单位,提前标注了穿越星云的最佳时长。
“璇玑铜盘在传递新的信息!”陈景明指着悬浮的铜盘,此刻铜盘背面的刻痕全部亮起,在舱壁上投射出一组动态星图。星图上,除了归墟的坐标,还标记着七个红色的点,这些点的位置正在缓慢移动,移动轨迹与已知的小行星带完全吻合。“是危险预警!”他放大其中一个红点,“这些小行星不是自然形成的,它们的金属成分与星槎相同,是守契人留下的‘路障’,或者说……是筛选机制。”
林薇的鱼符突然发出尖锐的鸣叫,所有的鳞片都指向星图上的一个红点。她立刻明白这是要她做出选择:绕开还是穿过?绕开会浪费宝贵的时间,穿过则需要精准的操控。她看向陈景明,发现他正盯着铜盘上的“归”字——那个字此刻已经完全透明,能看见里面流动的金线,这些金线组成的图案,正是星槎穿越小行星带的最佳航线。
“相信它。”陈景明的声音很坚定,“守契人不会给我们设置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些小行星更像是‘路标’,它们的排列方式遵循着北斗七星的周日运动轨迹,只要我们沿着这个轨迹飞行,就能避开所有碰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