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突然注意到实验室的温度计在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与月球绕地公转的周期相同。“是潮汐锁定效应。”他调出地月系统的引力数据,“守契人将月球的引力周期也编入了能量公式,就像给地球装了个稳定器。”
当船驶入印度洋时,林薇的笔记本电脑突然自动弹出段代码。这段由星象符号组成的程序,与她在金字塔大厅看到的十七个文明符号完全对应。当她运行程序时,屏幕上显现出组三维坐标,对应着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那里正是冥王星所在的区域。“是第七处遗址的位置。”她看着坐标旁的注释符号,“需要用‘归和’鱼符的能量才能打开。”
周砚将这段代码与客星文明的脉冲信号比对,发现两者的编码规则完全一致。“是宇宙通用语。”他敲击键盘生成回复信号,“就像用二进制交流,守契人创造了基于星象的宇宙编码系统。”
陈教授在研究赤铁矿晶体的导电性能时,意外发现它们能接收并放大来自银河系中心的伽马射线。当他将晶体排列成六脉符号时,接收到的射线强度突然增强了百倍。“是天然的射电望远镜。”他看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波形,“守契人用这种晶体构建了覆盖全球的宇宙通讯网。”
船过马六甲海峡时,卡洛斯收到了奇琴伊察遗址的最新影像:石盘中央的凹槽里,渗出了与金字塔液态金属氢相同的银白色液体。液体在盘面上形成的纹路,与南极冰原愈合时的冰痕完全一致。“是能量记忆的传递。”他指着影像中液体组成的螺旋符号,“所有遗址都在同步更新信息,就像联网的电脑。”
林薇站在船尾,看着螺旋桨搅起的浪花在海面上形成白色的漩涡。这个漩涡的旋转方向,与猎户座旋臂的旋转方向完全相同。“宇宙的规律无处不在。”她想起陈教授说的“和实生物”,突然明白守契人为何执着于六脉能量的平衡——就像星系需要引力与离心力的平衡才能稳定存在,文明也需要与环境的平衡才能延续。
周砚的能量检测仪突然捕捉到组强烈的信号,来自柯伊伯带方向。当他解码后,屏幕上显现出幅星图:冥王星的卫星卡戎表面,有座与南极金字塔相似的建筑轮廓,建筑周围环绕着六颗卫星,组成正六边形——与六枚鱼符的排列方式完全一致。“第七处遗址找到了。”他放大星图,“它是太阳系能量网络的终端节点。”
陈教授将六处遗址的坐标输入地球仪,发现它们恰好位于地球六大板块的几何中心。“守契人选择在板块运动的平衡点建造遗址。”他转动地球仪,“就像在陀螺的轴心施加力量,用最小的能量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
当“雪龙2号”驶入南海时,林薇的掌心再次泛起红光。这次浮现的不是光带,而是幅立体星图,其中太阳系的位置被颗金色的星标记——与南极青铜盘上的标记完全相同。星图旁的注释用甲骨文写着:“岁在鹑火,六星会盟,和启新元。”
“是明年春分的星象。”陈教授查了下天文年历,“那天木星、土星、火星、金星、水星和地球将连成直线,正好与六枚鱼符的能量轨迹重合。”他指着星图上的鹑火方位,“对应着二十八宿中的柳宿,那里正是客星文明所在的猎户座方向。”
周砚计算出那天的能量峰值时间,恰好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春分点——太阳直射赤道的瞬间。“是时空的零点。”他调出计算公式,“守契人将地球的公转周期、行星的会和周期、甚至人类的历法都融入了能量启动程序,这是真正的天地人三才合一。”
卡洛斯突然想起印加历法中的“太阳年”与“金星年”的公倍数。当他计算这个数值时,结果正好等于南极金字塔的建造年代——距今年。“是时间的密码。”他看着日历上的数字,“守契人用天体运行的周期作为纪年单位,就像用宇宙的心跳来计时。”
船靠岸时,林薇最后望了眼南海的海面。夕阳的金光在波浪上形成条金色的光带,与南极上空的光带遥相呼应。她知道,从南极冰原到南海之滨,从四万八千年前到此刻,守契人留下的不仅是星门和能量网络,更是一种看待宇宙的方式——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差异中追求和谐。
实验室里,那枚黑曜石碎片仍在闪烁。周砚将它与从全球各地收集的守契人遗物放在一起:马丘比丘的石片、奇琴伊察的水晶、观星台的青铜尺、延历寺的灯台、火山树的玻璃……这些来自不同文明的器物,此刻正以相同的频率闪烁,在桌面上形成个微型的六脉星阵。
陈教授在星阵中心放上那滴冰芯融水,水中的超导颗粒立刻组成完整的宇宙星图。图中,十七个文明符号围绕着地球的金色标记旋转,像众星捧月。“这才是守契人的终极目的。”他轻声说,“不是让我们接受他们的文明,而是让我们成为宇宙文明网络中平等的一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