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木匠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这位身份尊贵的顾问竟认得这种古法工艺中的“暗榫”。他有些迟疑地将榫头递过去:“李顾问,您…识货。这暗榫本是备着应急加固的,轻易不动。”
李玄策接过那根沉甸甸的暗榫,指腹在冰冷的木面上摩挲,感受着那历经千年智慧沉淀的独特手感。他手腕微微一沉,指间发力,只听一声极轻微的“咔哒”脆响,那根看似浑然一体的暗榫竟被他巧妙地从中抽出了一小截!抽出的部分,截面并非木材,而是一种温润如玉、泛着幽暗光泽的黑色晶体!
就在晶体暴露在空气中的一刹那,奇异的光影在晶体表面急速流转、汇聚!阳光仿佛被其吸引、折射,在晶体上方不足一尺的虚空中,投射出一片清晰的光点坐标图!经纬线纵横交错,几个刺目的红色光点精准地标注在北大西洋的某片海域上,旁边甚至还有一行细小的、不断跳动的倒计时数字——正是“铁砧”演习的实时坐标和预计导弹试射窗口期!
“果然在此。”李玄策低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了然的冷意。他迅速将抽出的晶体暗榫复位,那虚空中的坐标图也随之消失,仿佛从未出现。他随手将暗榫递给旁边一位穿着便装、但眼神精悍的工作人员:“速传‘归巢’指挥部,目标海域坐标及时间窗口已确认。代号:‘松紧得宜’。”
工作人员接过暗榫,如同接过一件圣物,肃然点头,转身疾步离去。
工棚另一侧,方清墨正专注地研究着一个等比缩小的精密斗拱模型。模型由54层精巧的木构件嵌套而成,正是应县木塔斗拱结构的微缩复制品,用于维修前的受力模拟。她穿着米色的风衣,长发简单地挽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冷静而专注。她纤细的手指灵巧地拨弄着模型构件,时而拿起精密的电子测量仪记录数据。
“清墨,”李玄策的声音传来。
方清墨闻声抬头,目光越过忙碌的工人和堆积的木料,与丈夫交汇。无需言语,多年的默契让她瞬间明白了李玄策眼中的信息。她微微颔首,嘴角弯起一个沉静的弧度。
只见她放下手中的测量仪,走到工棚角落一个不起眼的银色金属箱旁。打开箱子,里面并非维修工具,而是一台闪烁着幽蓝指示灯的微型5G信号中继强化基站。她利落地拉出几根极细的光缆,一端接入基站,另一端则被她灵巧地、如同插花般,精准地连接到了那个木制斗拱模型的几个关键节点上。
“嗡——”
一声极其轻微的启动蜂鸣响起。基站指示灯由蓝转绿,开始稳定闪烁。
紧接着,令人震撼的一幕发生了!
那静置于工作台上的木制斗拱模型,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从最底层的栌斗开始,一层接着一层,木构件内部的纹理竟由内而外地亮起了柔和的、如同呼吸般的暖白色光芒!光芒沿着复杂的榫卯咬合处流淌、蔓延,如同古树的汁液在脉络中奔涌。一层、两层、三层……光芒逐层向上点亮,速度越来越快,顷刻间,整个54层斗拱模型通体透亮,晶莹剔透,宛如一件由温玉雕琢而成的稀世珍宝,散发出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奇异光辉!
这光芒并非静止,而是如同心跳般有规律地脉动着,越来越强!最终,所有的光流都汇聚向模型的最顶端——那象征木塔塔刹的位置!
“咻——!”
一道凝练如实质的、肉眼几乎无法直视的炽白色光束,骤然从模型塔尖激射而出!光束无声无息,瞬间穿透工棚简易的顶棚,直刺苍穹!它的方向并非垂直向上,而是带着一个精妙绝伦的微小倾角,精准地指向遥远的天际线某个不可见的坐标点。
数万公里外的近地轨道上,一枚刚刚脱离运载火箭、进入末端机动阶段的高超音速武器试验弹,其预设的飞行轨迹前方,空间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微微扭曲了一下。一道来自地球表面、源自千年木塔模型的能量束,以人类现有物理法则难以解释的方式,跨越了时空的阻隔,精准地、柔和地拂过那枚致命武器的弹道必经之路。武器的惯性导航系统瞬间捕捉到一丝无法解析的微弱空间扰动,内置的规避程序被强制激活,弹体猛地一个微小偏转,以毫厘之差,擦着预设的演习目标区域边缘,滑入了无尽的太平洋深处。
塔下,方清墨仰头望着光束消失的方向,镜片反射着天空的蓝。她轻轻呼出一口气,额角有细微的汗珠渗出,几缕发丝粘在上面。她抬手用手背擦了擦,目光落回那光芒渐次暗淡、恢复古朴木色的斗拱模型上。
“成了?”李玄策走到她身边,声音温和。
“嗯,”方清墨点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模型上,带着一丝惊叹和探究,“能量转化率…超乎想象。古人的‘法式’,恐怕远不止是木作规矩那么简单。”
就在这时,几只筑巢在塔檐深处的麻燕被刚才的光束惊动,振翅飞起。其中一只麻燕的喙中,叼着一小片在阳光下异常耀眼的金箔碎片——大约是维修时从某个隐秘角落震落的旧物。那碎片极小,却反射着刺目的光芒,在空中一闪而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