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元宵刚过,清溪村的积雪还没完全消融,工坊后的空地上却已热闹起来——陆则和村民们正忙着搭建“非遗育苗圃”,打算在这里种下适合编织的慈竹和适合染色的蓝草,让孩子们在研学课上既能学手艺,也能了解非遗原料的“前世今生”。
“慈竹要选两年生的苗,根系发达才好活;蓝草得种在向阳的地方,这样染色效果才好。”村里的老农技员张叔蹲在地里,手把手教陆则分辨竹苗,“咱们村的土壤偏沙质,种之前得先施点有机肥,不然苗长得慢。”陆则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时不时点头:“您放心,我们一定按您说的来,等竹子和蓝草长起来,就让孩子们来浇水、施肥,让他们知道手里的竹编和染布,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倾喃则带着几个年轻村民,在育苗圃旁搭起了简易的“原料科普角”——墙上挂着慈竹从幼苗到成材的照片,桌上摆着蓝草染色的不同阶段样品,从青涩的叶片到深蓝的布料,旁边还放着研磨染料的石臼和过滤用的竹筛。“等孩子们来研学,咱们就先带他们来这里,让他们亲手摸一摸竹苗,看一看染色过程,”倾喃拿起一块刚染好的蓝布,“这样他们再学竹编和刺绣时,就能更懂每一件手作背后的辛苦。”
沈亦舟和凰慕则忙着设计“非遗成长日记”——封面用老粗布缝制,内页印着空白的生长记录表和手作草图区。“孩子们可以在日记里记录竹苗的高度、蓝草的叶片数量,还能画下自己想做的手作设计图,”沈亦舟翻着日记本,“等年底的时候,咱们把日记收上来,做成‘非遗成长册’,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植物、手艺一起成长的过程。”凰慕还在日记本里夹了一张小小的竹编书签,上面刻着“匠心如苗,向阳生长”,希望能给孩子们传递坚守的力量。
三月初,第一批春季研学团如约而至。孩子们刚到村里,就被育苗圃里嫩绿的竹苗吸引住了,围着张叔不停提问:“爷爷,这竹子要长多久才能用来编东西呀?”“蓝草真的能把白布染成蓝色吗?”张叔笑着一一解答,还让孩子们轻轻摸了摸竹苗的叶片:“你们看,这叶片上有细细的绒毛,等竹子长大了,这些纤维就会变得坚韧,能编出结实的竹篮。”
在原料科普角,倾喃给孩子们演示蓝草染色的第一步——捶打叶片。孩子们轮流拿起石臼,用力捶打蓝草,看着绿色的汁液慢慢渗出,都兴奋地叫起来:“真的有颜色!”“好像翡翠一样!”倾喃趁机告诉他们:“染一块布需要捶打、过滤、浸泡、晾晒等好多步骤,要花好几天时间,所以咱们要珍惜每一件手作,因为它们都藏着很多人的心血。”
竹编课上,王大爷没有直接教孩子们编复杂的样式,而是让他们先编简单的“竹苗小标记”——用细竹丝编一个小小的圆环,挂在自己认领的竹苗上。“你们可以在圆环上编自己的名字,以后每次来研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竹苗,看看它长没长高,”王大爷拿着一个编好的圆环,“这既是竹编练习,也是你们和竹子的约定。”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还在圆环上编了小爱心、小花朵,虽然歪歪扭扭,却满是童趣。
刺绣课上,李婶教孩子们用刚染好的蓝布绣“竹苗”图案。“咱们先画一根小小的竹苗,再用浅蓝色的线绣茎,用深蓝色的线绣叶尖,”李婶握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慢慢引导,“绣的时候要耐心,就像等待竹苗长大一样,不能着急。”孩子们低着头,一针一线地绣着,教室里只有针线穿过布料的“嗒嗒”声,偶尔传来几句小声的请教,温馨又安静。
温叙言和樊赟则带着孩子们写“非遗成长日记”。孩子们趴在桌子上,认真地记录竹苗的高度,有的还画了自己编的竹环和绣的蓝布,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今天我知道了竹子要长三年才能用,以后我要好好照顾我的竹苗,等它长大,我就用它编一个大竹篮送给妈妈。”樊赟看着孩子们的日记,眼里满是温柔:“这些日记就像一颗颗种子,总有一天会开出匠心的花。”
研学结束时,孩子们都领到了自己的“非遗成长礼包”——里面有他们编的竹苗标记、绣的蓝布小挂件,还有一本沉甸甸的成长日记。一个小男孩拉着陆则的手说:“老师,我秋天还要来,看看我的竹苗长没长高,还要学编更难的竹编!”陆则笑着点头:“我们等着你来,到时候咱们一起给竹苗量身高,一起做更好看的手作。”
六月的清溪村,育苗圃里的慈竹已长到一人多高,翠绿的竹叶在风中轻轻摆动;蓝草也长得郁郁葱葱,成了一片小小的“蓝色海洋”。村民们和孩子们之前种下的“希望”,如今已亭亭玉立,为村庄增添了一抹生机。
王大爷带着几个年轻村民,第一次从育苗圃里砍下了几根长势较好的慈竹,准备用来编新的手作。“这些竹子虽然还没完全成材,但用来编小挂件、小篮子刚好,”王大爷拿着竹刀,小心翼翼地削去竹枝,“咱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种下的竹子,已经能做出有用的东西了,这就是匠心的力量。”年轻村民们跟着王大爷学习削竹、劈篾,虽然动作还不熟练,却学得格外认真,希望能早日接过老一辈的手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