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副主任后,宁婉(贾张氏)算是真正尝到了权力的滋味。
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应,走在胡同里,打招呼的人都多了几分恭敬。
王主任眼看着就要到站退休了,街道主任这个位置,不知道多少人盯着呢。宁婉(贾张氏)夜里躺在炕上,翻来覆去地琢磨。
论资历,她在街道这些年,功劳苦劳都不少;论能力,调解、防火、组织活动,哪样她都拿得出手;论群众基础,这一片的老住户没有不服她的。
可她也清楚自己的短处。年纪大,文化低,这是硬伤。
街道里那几个年轻副主任,都是正经初中高中毕业,写个材料、讲个话都比她强。
这天在区里开会,她特意留意了其他街道的领导。人家汇报工作,条理清楚,数据详实,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她虽然也能把事办妥,可她人设在这,要像人家那样说得漂亮,还真不能着急。
回来路上,宁婉(贾张氏)拐弯去了趟新华书店。在书架前转悠了半天,最后挑了一本《基层工作手册》,又买了本字典。晚上回到家,就着昏黄的灯光,一个字一个字地啃起来。
贾东旭看她这么用功,忍不住说:妈,您这年纪了,还学这个干啥?
活到老学到老。宁婉(贾张氏)头也不抬,现在当干部,光会办事不行,还得会写会说。
除了明面上学文化,她开始在街道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办事员小陈是个高中毕业生,脑子活络,写材料是一把好手。贾张氏就有意多带着他,下乡走访带着,开会也带着。
小陈啊,年轻人要多历练。以后写材料这块,你得多费心。
小陈也是个明白人,知道贾主任这是要栽培他,干活更加卖力。
对下面的居委会,她也开始用心经营。哪个主任工作得力,她就多在会上表扬;哪个片区有困难,她就多往那儿跑。慢慢地,她在基层的根基越来越扎实。
王主任把这些都看在眼里。有次开完会,特意把她留下来:老贾啊,最近工作抓得不错。我年纪大了,有些事你就多担待些。
这话里的意思,宁婉(贾张氏)听得明白。她赶紧表态:主任您放心,我一定尽力。
从办公室出来,宁婉(贾张氏)心里更有底了。只要把眼前的工作干好,等王主任一退,这个主任的位置,她还是有希望的。
当然,她也知道这事急不得。该走的关系要走,该做的成绩要做,但也不能太露骨。她现在每天还是照常下片区、调解纠纷、抓防火,只是比以前更注意方式方法,更注重留下好名声。
有街坊开玩笑说:贾主任,您这官越当越大了。
她笑笑:什么官不官的,就是给大伙儿跑跑腿。
可转过身,她的眼神就变了。这个主任,她一定要争一争。
这天晚饭后,宁婉(贾张氏)把碗筷一推,从屋里拿出个半旧的书包就要出门。
妈,这么晚了您还上哪儿去?秦淮茹正在收拾桌子,纳闷地问。
上夜校。宁婉(贾张氏)把书包往肩上一挎,语气再自然不过。
夜校?贾东旭从里屋探出头来,您这年纪还上什么夜校?
宁婉(贾张氏)一边穿鞋一边说:街道组织的干部文化补习班,王主任说了,都得去。
其实王主任说的是鼓励参加,到了她这儿就成了都得去。
现在她这个位置,不认字不会写,到底吃亏。
夜校就在街道小学的教室里。宁婉(贾张氏)到的时候,屋里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街道和居委的年轻干部。
她一进门,大家都愣了一下。
贾主任,您也来了?办事员小陈赶紧给她让座。
怎么,就许你们年轻人进步?咱们年龄大的更需要进步呦!宁婉(贾张氏)笑着坐下,从书包里掏出笔记本和铅笔。
上课的老师是小学请来的退休老教师。第一堂课教认字,黑板上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贾张氏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地跟着描。
旁边的年轻人都写得飞快,就她一个人在慢慢的写。老教师走到她身边,看了看她的本子,温和地说:贾主任,不急,慢慢来。
下课回家已经九点多了。秦淮茹还等着她,见她回来赶紧打洗脚水。
妈,累了吧?明天还去吗?
去,怎么不去。宁婉(贾张氏)把脚泡在热水里,舒服地叹了口气,这才刚开始呢。
就这样,在大家眼里,宁婉(贾张氏)真坚持下来了。每周两晚,雷打不动。有时候街道晚上要开会,她就提前跟老师请假,第二天找小陈补课。
慢慢地,贾主任上夜校在街道传开了。有人佩服,也有人背后说闲话:
说她是想往上爬。
这人看的还真准,不想往上爬,谁费这么大劲儿学习。
这些话传到宁婉(贾张氏)耳朵里,她只当没听见。该学学,该干干。
夜校上了小半年,贾张氏的变化很大。
这天街道开例会,讨论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王主任让各分管主任汇报准备情况。轮到宁婉(贾张氏)时,她没像以前那样光靠嘴说,而是从笔记本里拿出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