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搬入新房,一切安顿妥当,秦小伟替姐姐秦淮茹顶班的日子也快满了。
这孩子老实肯干,在后勤部这几个月,没出过岔子,人也机灵了不少。宁婉(贾张氏)看在眼里,心里有了新的盘算。
秦小伟是农村户口,能在城里有个临时工作,对他个人和秦家都是极大的好事。
而且这孩子知根知底,留在城里,以后也能多个帮衬。于公于私,能帮都应该帮一把。
这天,宁婉(贾张氏)特意去了后勤部,找到管事的副主任,也是老熟人了。
“刘主任,忙着呢?”她笑着打招呼。
“哟,贾干事,您可是稀客,快请坐。”刘主任很客气。
宁婉(贾张氏)坐下,寒暄了几句,就把话题引到了秦小伟身上:“刘主任,我那个儿媳妇的弟弟,秦小伟,在咱们这儿顶班也快三个月了。”
“厂里反馈说挺不错的,小伙子踏实,眼里有活儿,也不多言不多语的,挺好。”
刘主任对秦小伟的印象也不错,点点头。
宁婉(贾张氏)脸上露出放心的神色,随即话锋一转,带着恳切,“刘主任,不瞒您说,我这心里头啊,也是替这孩子着急。他是农村户口,能在咱们这儿干几个月临时工,见见世面,挣点钱,已经是天大的造化了。
可这眼瞅着顶班就要到期了,他一回去,又得回地里刨食。我这当长辈的,看着心里不是滋味。”
她观察着刘主任的神色,继续说道:“我就想啊,咱们后勤部,这么大一摊子事儿,总有些零碎活儿,搬搬运运、打扫清理的,是不是也需要个长期的临时工?
小伟这孩子,您也听说了,踏实肯干,工资要求也不高,只要能留在城里,有个稳定收入就行。
您看……能不能跟上面申请一下,把他留下来?也算咱们街道帮扶农村青年,解决一下实际困难?”
刘主任沉吟着。
后勤部确实需要个干杂活的长期临时工,之前也考虑过。
秦小伟嘛,一个临时工,用谁不是用。贾张氏现在是街道红人,这个面子不能不给。
“小秦这孩子确实不错。这样吧,我回头跟劳资科那边打个报告,申请把他留下来当长期临时工,工资就只能先按最低标准来,您看行不行?”
宁婉(贾张氏)连忙道:“行!太行了!刘主任,这可真是谢谢您了!工资多少没关系,关键是给他个稳定的着落!我代表这孩子,谢谢您了!”
从后勤部出来,宁婉(贾张氏)觉得浑身轻松。又了一桩心事。
她回到家,把这事跟秦淮茹和贾东旭一说,两人自然是喜出望外。秦淮茹更是感激婆婆为娘家弟弟如此尽心尽力。
晚上秦小伟下班回来,听到这个好消息,愣了半天,随即激动得脸都红了,对着宁婉(贾张氏)深深鞠了一躬:“大娘!谢谢您!我……我一定好好干,绝不给您丢人!”
“好孩子,好好干,在城里站稳脚跟,比什么都强。”宁婉(贾张氏)拍拍他的肩膀,鼓励道。
院里大家听说贾张氏给秦淮茹弟弟运作成长期临时工,还是有点惊诧的。
不过确是她的人脉和能力有点刮目相看。
“贾大妈现在可真能耐!”
“就是,连农村户口都能安排工作!”
“以后咱院里有什么事,得多跟贾大妈商量!”
宁婉(贾张氏)听着这些议论,深藏功与名。
她帮秦小伟,一方面是出于对老实孩子的怜惜,另一方面,也是为贾家未来多织就一层关系网。
秦小伟留在城里,有了工作,以后就是贾家在城里的又一门实在亲戚,互相能有个照应。
宁婉(贾张氏)又想起京郊贾家村,想起贾东旭他爹那边的几个本家亲戚。
原主记忆里,跟老家这些亲戚关系算不上亲近,甚至因为原主性子刁蛮、又觉得农村亲戚是拖累,走动得很少。
但宁婉(贾张氏)接管后,通过上次牵线卖野物,算是跟村里缓和了关系,建立了一点联系。
晚上,一家人围着八仙桌吃饭,桌上摆着简单的白菜炖豆腐和窝头。
宁婉(贾张氏)扒拉了一口饭,像是忽然想起似的,对贾东旭说:“东旭啊,这两天抽空,给你三大爷(贾东旭爹的堂兄弟)写封信回去。”
贾东旭愣了一下,有些不解:“妈,写信干啥?家里有啥事吗?”
“没啥大事。”宁婉(贾张氏)放下筷子,“就是想着,上次村里帮了咱们街道那么大忙,虽说互惠互利,但确实咱们得了好处。
这眼看要入冬了,城里有些东西,村里可能不好买。你在信里问问,看村里缺不缺火柴、肥皂、煤油这些东西?
要是有缺的,咱们想办法凑点票,或者用工资买点,下次休息你给捎回去。不多,就是个心意。”
她又补充道:“再问问你三大爷家,还有村里其他本家,有没有啥难处,咱们在城里,消息总比他们灵通点,能搭把手的就搭把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