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旭这孩子……唉!多好的苗子,怎么就……”
他声音低沉,带着沉痛。
“厂里的事儿,我都听说了。老嫂子,你能把钱要回来,是好事,解了燃眉之急。这家里,没个男人顶着,难啊!”
他的话里,既有对贾东旭伤情的痛心,也隐隐透露出对贾家未来,以及他自己那份隐秘养老期盼落空的担忧。
贾东旭要是真没了,贾家就剩下老的老,小的小,还有个年轻守寡的媳妇,以后这日子怎么过?他易中海还能指望谁?
宁婉(贾张氏)将他复杂的神色看在眼里,心里明镜似的。
她叹了口气,顺着他的话说道:“谁说不是呢,一大爷。要不是被逼到这份上,我这张老脸也不能豁出去到厂里闹。好在领导体恤,给了条活路。”
“不过,东旭今天精神头好像好了点儿,喝了小半碗粥呢。我寻思着,不能就这么放弃,明天我再出去打听打听,有没有什么好大夫或者偏方,万一……万一有指望呢?”
易中海闻言,有些诧异地看了贾张氏一眼。
往常这老嫂子除了哭就是怨天尤人,今天这话里,竟然透着一股不认命的劲儿?
再看看旁边默默干活的秦淮茹,虽然依旧憔悴,但眉宇间似乎也没了前些日子的死气沉沉。
这贾家,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不管是不是错觉,贾家能振作一点,总是好事。
易中海心里的沉重和担忧,也因此稍微缓解了一丝。
他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五十块钱,放在炕沿上:“老嫂子,这钱你拿着,给东旭买点营养品。别推辞,家里困难,我知道。以后有什么难处,尽管跟我,跟院里说。”
这是他之前就想给贾家的,现在看贾张氏似乎有了点章程,既是继续帮扶,也是一种鼓励。
宁婉(贾张氏)这次没有像原主那样觉得理所当然,而是露出感激的神色:“一大爷,这……这怎么好意思,上次借的还没……”
“拿着吧,给孩子买点吃的。”易中海摆摆手,语气不容拒绝,“日子总得过下去。淮茹也是个好孩子,你们婆媳俩互相扶持着,没有过不去的坎。”
他又宽慰了几句,这才背着手,心事重重地离开了贾家。
看着易中海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宁婉(贾张氏)摩挲着那五十块钱,心里清楚,这一大爷的帮扶,既有邻里情分,也夹杂着他自身的养老盘算。
但无论如何,在眼下,这份善意是实实在在的。
她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贾东旭“逐渐好转”,不仅保住这个家的顶梁柱,也要慢慢改变贾家在院里人心中的印象,尤其是改变她贾张氏“胡搅蛮缠”、“只会拖后腿”的形象。
她看了一眼里间,感受着贾东旭体内那丝在自己暗中调理下,正在缓慢却顽强复苏的生机。
一大爷易中海来过后,第二天,二大爷刘海中竟然也背着手,踱着方步来了贾家。
刘海中是七级锻工,在院里是二大爷,官瘾大,好面子,一直想压易中海一头。
他家条件在院里算是不错的,毕竟工资高,孩子虽然多,但也够家里用了。
他进了贾家,先是清了清嗓子,摆出领导的派头,慰问了一下贾东旭的病情(也只是在门口望了望),然后对宁婉(贾张氏)说道:
“老嫂子,东旭的事情,我们都很难过。厂里补助下来了,是好事,说明组织还是关心我们工人的。但是,后续的治疗和家里的生活,肯定还有困难。”
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十块钱,放在桌上,“这点钱,是我个人的一点心意,给孩子买点吃的,补充营养。咱们院里要团结互助嘛!”
宁婉(贾张氏)心里门儿清,刘海中这钱,一方面是做给院里人看,显示他二大爷的“高风亮节”和“领导能力”,另一方面,恐怕也有点跟一大爷别苗头的意思——你易中海帮扶,我刘海中也不能落后。
不过嘛…
“哎呦,他二大爷,这怎么好意思!您家里也一大家子要养活呢!这……这真是太感谢您了!”
她嘴上说着不好意思,手却利索地把钱收了起来。
不要白不要,这钱能实实在在改善家里的伙食。
刘海中见贾张氏如此“上道”,满意地点点头,又端着架子说了几句“要有信心”、“困难是暂时的”之类的官话,这才心满意足地走了。
让宁婉(贾张氏)有些意外的是,紧跟着,三大爷阎埠贵也揣着手,有些局促地来了。
三大爷是小学老师,工资不高,算计着过日子是出了名的,家里孩子也多,负担重。他能来,着实不易。
阎埠贵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说话带着知识分子的那股子迂回劲儿。
“贾大妈,这个……东旭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了。唉,天有不测风云啊。”
他搓了搓手,似乎有些难以启齿,“家里情况你也知道,孩子多,开销大……这点心意,不多,你千万别嫌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