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向:“要破解这些难题,维护长期稳定,关键在于深化改革,特别是要聚焦于‘权力’这个核心要素。一是要强化权力的制度笼子,用更加细化、刚性的制度明确权力边界、规范运行流程,减少自由裁量空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畅通监督渠道,特别是要激活体制内的异体监督和体制外的社会监督,真正发挥舆论和群众的‘探头’作用,让权力时刻感受到约束。三是要优化政治生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破各种‘小圈子’‘小山头’,促进干部能上能下、合理流动,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四是要大力培育法治文化,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
沙瑞金的发言持续了约四十分钟,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有理论高度,又充满了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他没有使用任何激烈的言辞,更没有提及汉东或任何具体人物,但每一个观点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某些地方政治肌体上存在的病灶。会议室内一片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响起的轻微咳嗽声。
发言结束后,主持人进行了简要点评,高度肯定了沙瑞金观察的敏锐性和思考的深刻性,认为其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警示意义,建议的相关思路对推进治理现代化有重要参考价值。随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几位学者就沙瑞金提出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气氛热烈而深入。
研讨会结束后,沙瑞金婉拒了共进晚餐的邀请,独自乘车离开。他知道,这种高层智库的内部研讨,形成的观点和报告,虽然不会公开传播,但会通过特定的渠道,送达决策层。他之所以选择在这个平台,以这种方式发声,正是希望用一种更理性、更建设性也更具分量的方式,将自己对地方治理,特别是对汉东那种特殊政治生态的忧思,传递上去。这比单纯的抱怨或指控,要有力得多。
几天后,一份基于此次研讨会成果,特别是重点吸纳了沙瑞金核心观点的内部报告(或称“内参”),以该智库的名义被整理出来。报告的标题经过再三斟酌,定为《关于促进地方治理生态优化,筑牢长期稳定根基的若干思考》。报告系统阐述了地方治理中可能存在的“权力板结化”、“法治形式化”、“监督虚化”等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报告语言严谨客观,通篇是学术化的探讨和政策性的建议,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问题意识,足以让了解地方实际情况的人心生警惕。
这份报告被印上“内部资料,注意保密”的字样,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传阅。它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悄无声息,却不可避免地会激起圈内人才能感知的涟漪。
……
就在这份内参报告送出后不久,京城某部委家属院,一栋静谧的二层小楼内,书房灯光明亮。
钟小艾的父亲,那位虽然退休但仍关心时政、在特定圈层内保有影响力的老人,正戴着老花镜,仔细阅读着刚刚由一位老部下悄悄送来的这份材料。他阅读的速度很慢,时不时会停下来,用指尖敲击着某段文字,或者拿起旁边的红笔,在空白处划上一道浅浅的痕迹。
当他读到报告中关于“权力运行内部循环”、“变相裙带关系”、“法治选择性执行”等部分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脸色变得凝重。这些分析,虽然抽象,却与他从女儿钟小艾那里断断续续听到的关于汉东的情况,有着惊人的契合度。他仿佛能看到女婿侯亮平在汉东遭遇的无形阻力,能感受到那股盘根错节、试图掩盖一切的力量。
他放下材料,摘掉老花镜,揉了揉眉心,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良久,他轻轻叹了口气,自语道:“这个沙瑞金,是看到了问题的根子啊……汉东的那潭水,看来比想象的要深得多。”
他知道,这份报告的出现,意味着关于汉东的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侯亮平个人的遭遇,或者某些孤立的事件,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宏观、更理论化的方式,进入更高层次的视野。这或许是一个信号,一个变革可能即将来临的、微妙的信号。他拿起桌上的内部电话,犹豫了一下,又放了回去。有些事,需要等待更合适的时机。但在他心中,对汉东局势的判断,已经因为这份报告,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沙瑞金这把“软刀子”,已经悄无声息地挥了出去。
喜欢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m.suyingwang.net)宦海狂澜:祁同伟再胜天半子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