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良没有直接否定李达康,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稳妥”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质疑。他强调的是“风险控制”、“程序正义”、“长远效益”和“社会稳定”,这些都是放在任何场合都绝对正确的“大道理”,一下子将李达康那种略显“莽撞”的效率至上主义,衬得有些急躁和片面。
李达康的脸色微微沉了下来。他能感觉到,高育良这番话,看似探讨,实则是用一种更高级的方式,在否定他的核心思路。他放在桌面下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但他没有立刻反驳,只是目光更加锐利地盯着高育良。
高育良似乎没有看到李达康的变化,继续总结道:“所以,我的意见是,林城的开发规划,方向不变,但在推进策略上,还是要更注重‘综合平衡’。要处理好快与稳、效率与公平、发展与保护、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是不是可以这样,请发改委牵头,会同财政、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对达康同志提出的优化方案,再进行一次全面的、细致的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论证?特别是要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拿出一个更加稳妥、更加周全的方案来。总之,既要积极进取,又不能盲目冒进。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林城的人民负责。”
“综合平衡”、“稳妥”、“风险评估”、“不能盲目冒进”——高育良的词汇,与李达康的“全面提速”、“打破常规”、“饿虎扑食”形成了鲜明对比。会场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先前那些面露难色的常委,如分管财政的副省长,明显松了口气,向高育良投去感激的目光。而原本支持李达康的人,则开始沉吟不语。
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投向了李达康,等待他的反应。这位以强势着称的市委书记,会甘心自己的方案被这样“平衡”掉吗?
李达康沉默了足足有十几秒钟。他的胸膛微微起伏,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平静。他知道,高育良这是用一把温柔的软刀子,在削他的锋芒。在高育良主导的省委班子下,他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唯我独尊”。硬顶,是不明智的,也会破坏新班子表面上“团结和谐”的大局。
他终于开口,声音比刚才低沉了一些,但依旧清晰:“育良书记的指示,很有道理,考虑得非常周全。确实,发展不能以牺牲质量和稳定为代价。”他几乎是咬着牙说出了“非常周全”几个字。
“我同意对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论证。京州市委、林城市委,会全力配合省里的评估工作。”他选择了服从,至少是表面上的服从。
但他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韧劲:“不过,我也要强调,林城的发展机遇期是客观存在的,竞争的压力也是现实存在的。在遵守规矩、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尽可能快地推进工作,这个总体思路,我认为没有错。时间,不等人。”
这番话,既接受了高育良的“指导”,又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表明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主张。这更像是一种暂时的、策略性的退让。
高育良微笑着点头:“当然,效率很重要。论证工作也要抓紧,不能久拖不决。那就这么定,由发改委牵头,尽快启动评估。”
“散会。”
常委们纷纷起身,低声交谈着离开会议室。李达康坐在原地,没有动。他慢慢收拾着桌上的文件,动作有些缓慢。他的秘书快步走过来,想帮他拿东西,他摆了摆手。
高育良在离开前,特意走到李达康身边,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温和:“达康啊,你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不要有思想包袱,工作中有不同看法很正常,都是为了汉东的发展嘛。回头我们再单独聊聊林城的具体情况。”
李达康抬起头,挤出一个笑容:“好的,育良书记,我明白。”
高育良点点头,在一众干部的簇拥下离开了。
会议室里只剩下李达康和他的秘书。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正好打在他半边脸上,明暗分明。
“李书记……”秘书小声唤道。
李达康深吸一口气,猛地站起身,动作幅度很大,椅子向后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他拿起文件,大步向外走去,脚步依旧很快,但背影却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压抑和孤独。
他没有回省委给他安排的临时办公室,而是直接让司机开车回了京州市委。一路上,他紧闭双眼,靠在座椅上,一言不发。熟悉他的司机和秘书都知道,这是李达康极度不悦时的标准状态。
回到京州市委大楼,走进自己那间宽敞却略显空旷的办公室,李达康反手关上了门。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车水马龙、充满活力的京州城。这是他的城市,是他一手打造的经济重镇。在这里,他拥有绝对的权威。
然而,今天在省委常委会上的经历,像一根刺,扎进了他的心里。他清晰地感受到,那个以学者自居的高育良,正在用一种更隐晦、更讲究“政治正确”的方式,构建属于他自己的权力体系和游戏规则。而他李达康,这个习惯了冲锋陷阵的实干派,在这个新体系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些“碍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