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终章?第一章 巷雾醒刀
2108 年的秋晨,铜驼巷的雾比往年都要柔。不是江南那种绵密到能拧出水的雾,也不是北方深秋那种冷硬的雾,是带着竹屑清香与豆浆热气的雾 —— 像陈阿爷年轻时用竹篾编的软筛,轻轻罩在青石板路上,把巷子里的声响都滤得软了些。
80 岁的陈阿爷坐在竹匠铺门口的老竹椅上,这把椅子还是托合提亲手编的,椅面的竹篾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泛着温润的琥珀色。他的手指悬在膝盖上方,停顿片刻,才缓缓落在身旁的竹编刀上。刀身横卧在竹编刀鞘里,鞘是老楠木做的,上面刻着缠枝竹纹,那是陈阿爷四十多年前的手艺,如今木纹里还嵌着淡淡的竹屑,像是从未被时光拂去。
“托合提这孩子,当年非要把刀带走,说要去星尘星编竹器,结果临走前,又把刀塞回我手里。” 陈阿爷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巷子里的雾,他伸出指腹,反复摩挲刀身靠近刀柄的位置 —— 那里刻着 “托合提赠” 四个字,笔画不算工整,是托合提二十岁那年,用烧红的铁针一点点烙上去的。当年烙字时,托合提的手还在抖,烫得指尖起了水泡,却非要坚持 “这样才够郑重”。如今,这四个字被岁月磨得浅了,却能清晰映出巷口的木牌:“铜驼巷” 三个烫金大字旁,托合提当年刻的小竹编纹还在,纹路上沾着晨露,像是刚刻上去没多久。
陈阿爷记得,托合提第一次来竹匠铺时,才六岁。那天也是个雾晨,小家伙穿着打补丁的蓝布衫,攥着半个啃剩的窝头,站在铺门口踮着脚看。陈阿爷正在编竹筐,竹篾在手里翻飞,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托合提看了半个时辰,直到雾快散了,才小声问:“阿爷,这竹条能编星星吗?”
后来陈阿爷才知道,托合提的爹娘是跑船的,前一年在海上出了意外,他跟着奶奶过活。奶奶身体不好,总说 “等雾散了,就能看见星星,看见星星,就有人来接我们了”。托合提想编颗星星,挂在奶奶的窗户上。
那天下午,陈阿爷教托合提编了第一只竹蜻蜓,翅尖特意刻成星星的形状。托合提拿着竹蜻蜓,蹦蹦跳跳地跑回家,傍晚时又跑回来,眼睛亮得像星星:“奶奶说,这星星会飞,能把花带给天上的人!”
从那以后,托合提成了竹匠铺的常客。每天放学,他都会先到铺里帮陈阿爷递竹篾、磨竹刀,然后趴在竹编案上,跟着学编竹器。陈阿爷教他编竹筐、竹篮、竹席,教他认竹料的纹路 ——“楠竹要选三年生的,纤维密,编出来的东西结实;毛竹适合编小物件,软和,不容易断”,叫他 “编东西要顺着竹的性子来,不能硬掰,就像做人,要懂变通”。
托合提学得快,手也巧。十二岁那年,他编的竹篮在巷口的集市上卖了第一笔钱,非要分一半给陈阿爷。陈阿爷没收,让他给奶奶买了罐蜂蜜。后来奶奶走了,托合提抱着那罐没吃完的蜂蜜,在竹匠铺哭了一下午。陈阿爷没说话,只是编了个竹盒,把蜂蜜罐装进去,盒盖刻上 “平安” 二字。
“阿爷,我以后要去能看见星星的地方。” 托合提十七岁那年,坐在竹匠铺的门槛上,望着巷口的雾说。那时他已经长成了高个子,眉眼间有了少年人的英气,手里攥着一张星尘星勘探队的招募简章。“勘探队说,星尘星上有好多星星,还有会发光的树。我想把铜驼巷的竹编带过去,让那里的人也知道,竹条能编出星星。”
陈阿爷没拦他,只是把那把竹编刀送给了他。刀是陈阿爷年轻时用的,跟着他编了二十多年竹器,刀刃锋利,刀柄被手汗浸得温润。“带着它,就像阿爷陪着你。” 陈阿爷说,“到了那边,要是想铜驼巷了,就编只竹蜻蜓,让它带着你的花飞回来。”
托合提走的那天,铜驼巷的雾特别浓。他背着竹编行囊,里面装着竹料、竹编刀,还有陈阿爷编的小竹盒 —— 里面装着那罐没吃完的蜂蜜。陈阿爷送他到巷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雾里,托合提走几步就回头望一下,挥着手喊:“阿爷!我会回来的!我会把星尘星的星星编给你看!”
后来,托合提真的经常寄信回来。信里写星尘星的样子:“这里的天空是淡蓝色的,晚上能看见好多星星,比铜驼巷的亮多了”;写星尘树:“树的枝条是银色的,会发光,像挂满了星星”;写他种的竹苗:“我把从铜驼巷带过去的竹种种下了,已经发芽了,长得很慢,但很结实”。每封信里,都会夹着一片星尘叶,叶片是银色的,纹路很细,像竹篾编的网。
再后来,托合提在星尘星扎了根,成了勘探队的技术骨干,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寄回来的照片里,有他和妻子在星尘树下的合影,有他教星尘星的孩子编竹蜻蜓的场景,还有他种的竹苗长成竹林的样子 —— 竹林旁边,是星尘树,竹干挺拔,星尘树枝缠绕其上,像两个老朋友在并肩说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