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九卷
第三十四章 星基践共生
2092 年春,阿勒泰深空传承观测站的大屏上,一组 “星际空间畸变预警” 正以扭曲的淡紫色网格图标持续闪烁 —— 雪鹰二号在向 26 光年节点飞行时,将穿越一片由超大质量黑洞引力场引发的 “空间畸变区”,该区域的空间结构呈现 “拉伸 - 压缩” 的不规则变形,最大拉伸幅度可达正常空间的 1.5 倍,不仅可能扭曲能量膜 “十八纹公约防护体系” 的湮灭防护纹立体结构,还会干扰跨星球手艺文明共生实践基地筹建所需的 “基地规划数据” 与 “建筑参数传输”,导致基地筹建中的 “选址评估” 与 “功能分区设计” 出现空间坐标偏差,影响实体基地的建设精度。小宇指着屏幕上空间畸变的三维模拟图,对身边的托娅说:“空间畸变会让基地规划的三维坐标体系失效,比物质湮灭更影响实体建设,我们需要激活能量膜的‘空间校准 - 参数修正’联动机制,同时升级双鹰中继系统的‘基地建设信号抗扭曲’功能。”
47 岁的托娅翻开托合提的桦木老笔记,内页 “空间畸变应对” 章节中,用拉长石粉末绘制的 “空间稳定纹” 泛着变幻的蓝绿色光泽 —— 纹路呈六棱柱嵌套结构,与应县木塔 “榫卯抗震空间结构” 的原理一致,可通过纹路的空间刚性支撑特性,抵消外部空间的拉伸与压缩变形,同时自动修正基地规划数据的空间坐标偏差。“太爷爷笔记里写‘遇畸则稳,纹正坐标’,我们可以让能量膜的‘十八纹公约防护体系’叠加‘空间稳定纹’,形成‘十九纹基地防护体系’:稳定纹通过六棱柱结构维持空间刚性,同步修正基地建设参数的坐标偏差;湮灭防护纹维持数据安全,平衡纹保障引力稳定,其余纹路协同防护,十九层联动确保共生实践基地筹建所需数据的空间准确性。” 托娅将笔记中的纹路参数导入雪鹰二号控制系统,协调岩光团队设计 “星际空间畸变十九纹应对方案”,同时同步至雪鹰一号,让其 “竹编太阳纹” 释放 “空间坐标锁定光束”,在雪鹰二号与目标行星之间建立 “刚性坐标网”,进一步固定基地规划的空间基准。
三月,雪鹰二号进入星际空间畸变区。观测站的实时监测屏上,能量膜表面迅速浮现出蓝绿色的 “空间稳定纹”—— 六棱柱嵌套纹路如立体框架般展开,当空间拉伸幅度达到 1.3 倍时,稳定纹立即启动 “刚性支撑模式”,将能量膜周边的空间变形幅度控制在 0.1 倍以内;针对基地规划数据中 “工艺工坊三维坐标” 出现的偏差,稳定纹的 “坐标修正算法” 在 0.08 秒内完成校准,确保工坊的长、宽、高参数与设计值完全一致。雪鹰一号的 “空间坐标锁定光束” 则在星空中构建出一道淡金色的 “刚性坐标网”,让目标行星基地选址区域的空间基准误差保持在 0.05 米以内。数据显示,空间畸变区中,基地建设参数的坐标偏差率从预期的 25% 降至 0.3%,雪鹰二号搭载的 “基地规划全息模型” 完整度达 99.9%;更意外的是,空间稳定纹与畸变空间的交互作用,竟在雪鹰二号周围形成 “共生实践基地图腾”—— 图腾中,地球非遗风格的 “竹编工艺工坊” 与目标行星特色的 “星尘材料实验室” 围绕 “中央协作广场” 对称分布,周边配套 “传承人宿舍”“生态净化区”“成果展示馆” 等功能区,与托里团队设计的 “跨星球手艺文明共生实践基地规划框架” 完全吻合。“这是空间畸变与基地筹建的‘宇宙共鸣’!” 岩光团队通过空间解析发现,图腾中的功能区布局,与托合提记录的 “阿勒泰草原手工艺聚落布局” 存在 92% 的相似度,“宇宙用空间畸变,为我们勾勒了跨文明共生实践基地的‘理想蓝图’。”
同期,托娅团队启动 “跨星球手艺文明共生实践基地筹建” 项目。基于空间畸变区发现的 “基地图腾” 与目标行星的十八次回应信号,团队将筹建工作拆解为 “选址评估体系”“功能分区设计”“建设实施计划” 三大模块:在 “选址评估体系” 中,建立 “双星球联合选址标准”—— 地球侧冲 “生态兼容性”(距离星尘树保护区≥1 公里)、“资源可达性”(距离星尘纤维采集点≤5 公里)、“空间稳定性”(近百年无重大地质活动)三个维度评估,目标行星侧同步从 “能量适配性”(周边能量场稳定)、“工艺适配性”(符合竹编工艺低温需求)、“文化适配性”(远离本土文明禁忌区域)三个维度评估,双方共同筛选 3 处候选地址,通过 “生态影响评估 + 建设成本核算” 确定最终选址;在 “功能分区设计” 中,规划 “五大核心功能区”—— 工艺协作区(包含竹编工坊、星尘实验室、联合创作室),用于双方匠人开展手艺协作;传承教育区(包含虚拟教学舱、手艺图书馆、实践训练场),支撑跨星传承教育;成果转化区(包含中试车间、检测中心、应用展示厅),推动手艺成果落地;生态生活区(包含传承人宿舍、生态餐厅、休闲广场),保障人员生活需求;文化交流区(包含文明展馆、民俗体验室、跨星剧场),促进双文明文化互鉴,各功能区之间通过 “生态廊道” 连接,廊道两侧种植双星球的共生植物(地球竹类与目标行星星尘草);在 “建设实施计划” 中,制定 “分阶段建设方案”—— 第一阶段(雪鹰二号抵达后 6-12 个月)完成场地平整与基础工程,搭建工艺协作区与生态生活区主体结构;第二阶段(13-24 个月)完成传承教育区、成果转化区建设,同步开展设备安装与调试;第三阶段(25-36 个月)完成文化交流区建设与整体绿化,组织双文明匠人开展试运营,整个建设过程采用 “双星球共建模式”,地球提供竹编结构搭建技术,目标行星提供星尘材料与能量支持。“共生实践基地是跨文明协作的‘实体家园’—— 只有建立看得见、用得上的实体平台,才能让双文明的共生从‘公约条款’变为‘日常实践’。” 托娅在项目会议上强调,团队还将筹建方案制作成 “数字化基地手册”,包含选址报告、功能区图纸、建设进度表等内容,预存至雪鹰二号的基地筹建数据库,方便目标行星相关团队随时查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