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九卷
第二十二章 星暗展成果
2080 年春,阿勒泰深空传承观测站的大屏上,一组 “星际暗物质干扰预警” 正以深紫色雾状图标闪烁 —— 雪鹰二号在向 14 光年节点飞行时,将进入一片 “暗物质富集区”,该区域的暗物质会扭曲时空结构,导致常规信号传输出现 “时空延迟”,甚至可能让预存的跨星球手艺成果展示数据出现 “帧丢失”,影响成果展示体系的完整性。小宇指着屏幕上的暗物质分布模拟图,对身边的托娅说:“暗物质造成的时空扭曲,会让信号传输路径变长,我们需要激活能量膜的‘时空校准机制’,同时构建双鹰协同的‘成果信号冗余传输通道’。”
35 岁的托娅翻开托合提的桦木老笔记,内页 “暗物质应对” 章节中,用墨汁混合星尘粉末绘制的 “时空锚定纹” 格外醒目 —— 纹路呈螺旋闭环状,与云南傣族 “时空祈福编纹” 的象征意义一致,可通过纹路与宇宙时空的共振,抵消暗物质造成的时空扭曲影响。“太爷爷笔记里写‘遇暗则锚,纹定时空’,我们可以让能量膜的‘六纹防护屏障’叠加‘时空锚定纹’,形成‘七纹时空防护体系’:锚定纹校准时空偏差,蜂巢纹分散撞击力,偏转纹引导带电粒子,缓冲纹抵消引力,循环纹维持温度,感应纹适配磁场,导流纹防护星尘,七层协同确保信号传输路径稳定。” 托娅将笔记中的纹路参数导入雪鹰二号控制系统,协调岩光团队设计 “暗物质七纹应对方案”,同时让雪鹰一号启动 “成果信号双路备份” 功能,将雪鹰二号的成果展示数据同步备份至自身存储系统,避免数据丢失。
三月,雪鹰二号进入暗物质富集区。观测站的实时监测屏上,能量膜表面迅速浮现出深紫色的 “时空锚定纹”—— 螺旋闭环纹路如时空坐标般稳定旋转,与雪鹰一号的 “竹编太阳纹” 形成跨光年的 “时空共振”;数据显示,暗物质造成的信号时空延迟从预期的 8 秒缩短至 1.2 秒,成果展示数据的帧丢失率为 0%;更神奇的是,暗物质与锚定纹的共振过程中,在雪鹰二号周围形成一道 “时空光带”,光带中竟清晰呈现出地球与目标行星未来合作的 “手艺成果影像”:星尘竹编雪鹰、星铁锻造图腾、竹丝 - 星尘混合挂毯等成果在光带中缓缓旋转,仿佛是宇宙提前预示的 “合作结晶”。“这是时空与手艺的‘跨维共鸣’!” 岩光团队通过时空探测设备发现,锚定纹的共振频率与目标行星 “星尘树” 的生长频率完全同步,“暗物质没有成为阻碍,反而成为了展示未来成果的‘宇宙屏幕’。”
同期,托娅团队启动 “跨星球手艺成果展示体系搭建” 项目。基于暗物质光带中预示的成果类型,团队将展示体系拆解为 “静态成果区”“动态演示区”“交互体验区” 三大模块:在 “静态成果区”,规划展示 “星尘竹编雪鹰”“跨星合金珠饰” 等实体成果的 3D 模型,标注材料成分、工艺细节与文化寓意,例如在星尘竹编雪鹰模型旁,用双方文明的符号标注 “象征地球与目标行星的传承纽带”;在 “动态演示区”,整合地球与目标行星的手艺制作影像,按 “材料准备 - 工艺操作 - 成果诞生” 的逻辑串联,形成 “跨文明手艺演化史” 视频,其中特别加入托合提雕刻桦木雪鹰、托娅设计跨星珠饰、托里制作工坊模型的三代传承片段;在 “交互体验区”,开发 “虚拟手艺制作系统”,目标行星的智慧生命可通过信号交互,模拟操作地球的竹编工具或目标行星的星尘梭子,体验跨文明手艺的魅力。“成果展示不仅是‘展示’,更是‘邀请’—— 邀请目标行星共同参与成果创作,延续文明对话。” 托娅在项目会议上强调,团队还为每个模块设计了 “多语言符号标注”,确保双方文明都能理解成果的文化内涵。
四月,“青少年星际传承矩阵” 开展 “成果展示模拟演练”。第七代传承人托里(21 岁)带领团队,在观测站的 “虚拟展示馆” 中,按搭建的展示体系还原场景:托里扮演 “展示讲解员”,用双文明符号向 “模拟目标行星观众” 介绍成果;其他成员分别负责 “静态模型交互”“动态视频播放”“虚拟手艺指导”,模拟目标行星智慧生命的体验过程 —— 在虚拟手艺制作环节,“模拟观众” 通过操作虚拟星尘梭子,成功完成星尘竹编雪鹰的局部编织,系统实时生成 “个性化成果证书”,证书上同时印有地球竹编纹与目标行星星尘纹。“演练证明,展示体系能让目标行星直观感受到跨文明手艺合作的价值!” 托里将演练过程中的观众反馈与优化建议记录在桦木老笔记中,补充 “成果展示交互优化” 章节,例如 “增加‘成果文化故事’语音讲解,用双方文明的语言同步播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