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尘汉月》第十九卷
第十九章 星引探材料
2077 年春,阿勒泰深空传承观测站的大屏上,一组 “星际引力波动预警” 正以紫色波纹图标闪烁 —— 雪鹰二号在向 11 光年节点飞行时,将途经一片 “引力异常区”,该区域受邻近矮星影响,引力强度在地球引力的 0.8-1.5 倍间不规则波动,可能导致能量膜的 “三纹防护体系” 结构变形,影响星尘纤维与地球竹丝的材料数据比对精度,甚至干扰跨文明对话知识库的远程更新。小宇指着屏幕上的引力波动模拟曲线,对身边的托娅说:“引力波动会破坏材料的微观结构稳定性,我们需要激活能量膜的‘引力自适应机制’,同时升级双鹰中继系统的‘知识传输抗干扰’功能。”
32 岁的托娅翻开托合提的桦木老笔记,内页 “引力环境应对” 章节中,用朱砂绘制的 “弹性缓冲纹” 跃然纸上 —— 纹路呈波浪状交错,与云南傣族 “抗震竹楼” 的榫卯结构原理一致,可通过纹路的弹性形变,抵消引力波动对材料的拉扯力。“太爷爷笔记里写‘遇引则柔,弹性缓冲’,我们可以让能量膜的‘三纹防护体系’叠加‘弹性缓冲纹’,形成‘四纹稳定结构’:缓冲纹抵消引力拉扯,循环纹维持温度,感应纹适配磁场,导流纹防护星尘,四者协同保障材料微观结构稳定。” 托娅将笔记中的纹路参数导入雪鹰二号控制系统,协调岩光团队设计 “引力四纹稳定方案”,同时同步至雪鹰一号,让其 “竹编太阳纹” 释放 “引力补偿光束”,平衡雪鹰二号周边的引力场。
三月,雪鹰二号进入星际引力异常区。观测站的实时监测屏上,能量膜表面迅速浮现出淡绿色的 “弹性缓冲纹”—— 波浪状纹路随引力波动同步伸缩,当引力增强至 1.5 倍地球引力时,纹路拉伸至最大幅度,有效抵消了对膜层的拉扯力;雪鹰一号的 “竹编太阳纹” 则释放出淡紫色的引力补偿光束,在雪鹰二号周围形成一道 “引力平衡罩”,减少引力波动对信号传输的干扰。数据显示,引力异常环境下,能量膜的 “三纹防护体系” 结构变形量仅 0.1%,星尘纤维与云南竹丝的材料数据比对误差控制在 0.5% 以内;更惊喜的是,引力波动激发了能量膜中星铁元素的 “弹性记忆特性”,缓冲纹在伸缩过程中,竟能自主记录引力参数,为后续深空引力环境研究提供了珍贵数据。“这是材料与引力的‘动态和解’!” 岩光团队通过微观影像发现,缓冲纹与其他三纹交织处,自发形成了 “星尘纤维 - 竹丝缠绕” 的微观图案,“宇宙用引力,提前模拟了跨星球材料合作的场景。”
同期,托娅团队启动 “跨星球手艺材料合作预案细化” 项目。基于目标行星 “星尘纤维” 的材料图谱与地球竹丝的特性数据,团队划分出 “材料适配性”“工艺兼容性”“成品功能性” 三大研究方向:在 “材料适配性” 方向,通过雪鹰二号的远程模拟实验,验证星尘纤维与竹丝的混合比例 —— 当星尘纤维占比 30%、竹丝占比 70% 时,混合材料的韧性与强度达到最佳平衡,远超单一材料;在 “工艺兼容性” 方向,发现云南竹编的 “十字榫卯法” 可直接应用于混合材料,只需将竹丝编织节点替换为星尘纤维缠绕节点,即可实现两种材料的无缝衔接;在 “成品功能性” 方向,模拟制作的 “星尘竹编雪鹰” 不仅具备信号接收功能,还能在引力波动环境下保持形态稳定,适合作为跨星球对话的 “长效信物”。“我们可以将这些研究成果,制作成‘材料合作手册’,预存至雪鹰二号的文明信号存储库,作为与目标行星开展手艺合作的‘技术指南’。” 托娅在项目推进会上说,手册中还特别加入了托里设计的 “混合材料编织步骤示意图”,用直观的视觉语言降低跨文明技术交流的门槛。
四月,“青少年星际传承矩阵” 开展 “跨星球材料合作模拟实验”。第七代传承人托里(18 岁)带领团队,在观测站的 “材料模拟实验室” 中,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目标行星的星尘纤维(基于材料图谱数据),与云南竹丝按 3:7 的比例混合,尝试制作 “星尘竹编雪鹰”:托里负责调整编织力度,确保星尘纤维与竹丝的缠绕节点牢固;其他成员则监测混合材料在模拟引力波动环境下的性能变化 —— 实验结果显示,成品在 1.2 倍地球引力下,形态保持率达 98%,信号接收灵敏度提升 25%,完全符合预期。“实验成功证明,跨星球材料合作不是空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托里将实验数据与制作过程记录在桦木老笔记中,补充了 “混合材料编织注意事项” 章节,“未来与目标行星合作时,这些经验能帮助我们快速启动手艺实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