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秋意渐浓时,“融境阁” 前的 “融境宝库” 前,每日都挤满了前来参观的各族百姓。岭南送来的象牙雕刻旁,新添了一件特殊的展品 —— 一艘巴掌大的木船模型,船身上刻着 “融境号” 三个字,这是准备派往海外探索通商路线的商船模型。自从岭南商路开通后,石勒便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海外:“西域、草原、岭南已与我们合作,若是能开通海外商路,‘融境’的物资会更丰富,各族百姓的生活也会更好。”
负责海外探索的,是曾随李默前往岭南的汉人船长郑和(与历史人物同名,此处为虚构设定),他熟悉航海技术,还带着《融境同心录》、“融境” 铁器和岭南香料,计划先前往东南亚的占城国(今越南中部),再逐步探索更远的海域。出发前,石勒亲自在黄河码头送行:“郑船长,此行不仅是为了通商,更是为了让海外诸国了解‘融境’的理念,让和平与合作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郑和郑重点头:“将军放心,我定不辱使命,带回来海外的友谊与商机。”
“融境号” 商船扬帆起航后,洛阳城的重心转向了内部治理。随着 “融境联盟” 版图扩大,各族人口激增,原有的治理体系渐渐显现出不足 —— 丁零部落的游牧习俗与洛阳城的农耕管理存在差异,不少丁零牧民因不熟悉 “融境” 的税收制度,出现了漏缴、少缴的情况;岭南俚人部落的子弟前往洛阳城学堂学习,却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难以融入集体,甚至与其他民族的学生发生争执。
“治理‘融境’,不能用一套标准要求所有民族。” 崔岳在 “胡汉议事会” 上提出新的想法,“我们需要建立‘多元治理体系’—— 在保留各族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核心律法,再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制定灵活的补充条款。比如丁零部落的税收,可允许他们用皮毛、牲畜代替粮食缴纳;俚人子弟入学,可先开设‘语言过渡班’,帮助他们适应学堂生活。”
议事会成员纷纷赞同,石勒当即下令成立 “环境治理改革委员会”,由各族长老、学者、百姓代表共同组成,负责修订治理体系。丁零部落的骨都侯特意带来了部落的 “草原习惯法”,希望能融入 “融境” 律法;俚人部落的韦达则提出,在岭南设立 “融境分阁”,方便当地百姓与洛阳城沟通。“多元不是分裂,而是在统一框架下,让每个民族都能保留自己的特色。” 骨都侯的话,得到了议事会成员的一致认可。
就在治理改革稳步推进时,丁零部落传来了新的问题。随着 “融境” 铁器在草原的普及,不少丁零牧民开始尝试农耕 —— 他们在部落附近的草原开垦农田,却因缺乏农耕经验,不仅收成不佳,还破坏了草原植被,引发了与周边鲜卑部落的矛盾。“草原是用来放牧的,不是用来种地的!你们这样做,会让我们的牛羊无草可吃!” 鲜卑牧民愤怒地将丁零人的农具扔到地上,双方剑拔弩张,差点引发冲突。
巴图接到消息后,立刻前往丁零部落调解。他没有简单地禁止农耕,而是邀请汉人农夫和鲜卑牧民一起,实地考察草原地形:“适合种地的地方,我们教大家正确的耕种方法,避免破坏植被;适合放牧的地方,划定专门的牧场,保证各族牧民的利益。” 他还提出 “农牧结合” 的方案 —— 丁零牧民在农田周边种植牧草,既保证粮食收成,又能喂养牛羊;鲜卑牧民则用多余的牲畜,与丁零人交换粮食,实现互利共赢。
方案实施后,丁零部落与鲜卑部落的矛盾渐渐化解,不少牧民还通过 “农牧结合” 提高了收入。“以前觉得农耕和游牧只能选一个,现在才知道,两者结合能过得更好。” 一名丁零牧民笑着说,他的农田里种着小麦,田埂边种着牧草,牛羊在不远处悠闲地吃草,一派和谐景象。
与此同时,海外的 “融境号” 商船抵达了占城国。占城国王对 “融境” 的铁器和香料很感兴趣,却对 “融境联盟” 的理念心存疑虑:“你们连不同民族都能团结,难道不想吞并我们这样的小国?” 郑和拿出《融境同心录》,翻到丁零部落、俚人部落与 “融境” 合作的章节:“国王陛下,‘融境’追求的是合作共赢,不是吞并。我们可以开通商路,你们的象牙、香料能卖到北方,我们的铁器、丝绸能送到占城,这对双方都有利。”
为了打消占城国王的疑虑,郑和还邀请他派使者前往洛阳城参观。占城使者随 “融境号” 返回洛阳后,看到 “胡汉市集” 各族百姓和睦交易,“融境阁” 里陈列着各族的文化展品,甚至看到丁零牧民与汉人农夫一起劳作,终于放下了戒备:“‘融境’不是传说中的强权,而是真正的和平之地。” 占城国王得知后,立刻与 “融境联盟” 签订通商协议,还派工匠前往洛阳城,学习 “融境” 铁器的锻造技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