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与刘延率军返回洛阳城时,城门处早已挤满了等候的百姓。看到石勒平安归来,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汉人的锣鼓声、羯族的欢呼声、匈奴的马头琴声交织在一起,驱散了淮河渡口一战带来的阴霾。明远、木易和石邃挤在人群最前面,看到石勒,立刻飞奔过去,紧紧抱住他的腿:“爹爹(将军),你终于回来了!我们好担心你!” 石勒蹲下身,摸了摸孩子们的头,眼中满是温柔:“让你们担心了,我回来了。”
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现实的挑战仍摆在面前。当晚,石勒在军营召开议事会,崔岳率先汇报民生治理的进展:“城东、城西的新粮仓已开始修建,预计下月就能投入使用;‘胡汉新村’的规划也已完成,首批房屋正在建造,采用汉人瓦房的结构,搭配羯族羊毛毡屋顶和鲜卑的雕花装饰,既能满足各族百姓的生活习惯,又能体现融合之意。”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只是粮食补贴和农具发放的政策刚推行,部分偏远地区的百姓尚未受益,还需派人下乡督导,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石勒点了点头,对身边的幕僚说:“明日便从府衙抽调人手,组成‘惠民督导组’,由你亲自带队,前往偏远地区,务必让每一户百姓都能享受到政策红利。记住,民生是‘融境’的根基,根基不稳,一切都是空谈。” 幕僚躬身领命,心中暗暗记下 —— 将军始终将百姓放在首位,这才是洛阳城能在乱世中保持繁荣的关键。
与此同时,北部边境的战报也传到了洛阳城。刘延率军抵达边境后,与阿古拉的匈奴部落汇合,兵分两路,对草原联盟的营地发起突袭。草原联盟的士兵大多是临时拼凑的牧民,缺乏正规训练,面对刘延的精锐骑兵,很快便溃不成军。“刘延大人,我们俘虏了草原联盟的首领,还缴获了大量的牛羊和武器!” 斥候兴奋地禀报,“只是柔然部落的残余势力逃往了草原深处,恐怕还会卷土重来。”
石勒看着战报,眉头微微皱起:“柔然部落一日不除,边境就一日不得安宁。刘延大人,你可愿意率军深入草原,彻底消灭柔然部落的残余势力?” 刘延站起身,拱手道:“将军放心,末将愿往!定不辜负将军的信任,为边境百姓扫清隐患。” 石勒点了点头,叮嘱道:“草原地形复杂,务必小心谨慎,若是遇到困难,及时传信回洛阳,我会派兵支援。”
就在洛阳城全力应对内部民生与北部边境问题时,江南的东晋也加快了行动。桓温在淮河渡口伏击失败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联合百越部落,率领五万大军,朝着洛阳城东南的汝南城进发。汝南城是洛阳城通往江南的重要门户,若是失守,东晋军队就能直逼洛阳城下。“石勒侥幸逃脱,这次我们定要拿下汝南城,为攻打洛阳城铺平道路!” 恒温站在军帐内,指着地图上的汝南城,语气狠厉,“传我命令,三日内拿下汝南城,若有延误,军法处置!”
汝南城的守军只有五千人,面对东晋的五万大军,根本难以抵挡。守城将领连忙派人向洛阳城求援:“将军,汝南城危急!东晋大军已兵临城下,请求您尽快派兵支援!” 石勒接到求援信后,心中大惊 —— 汝南城一旦失守,洛阳城将失去东南方向的屏障,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崔尚书,洛阳城的防守就拜托你了!” 石勒立刻下令,“我率领三万大军,前往汝南城支援,务必守住汝南城!” 崔岳连忙阻拦:“将军,您刚从淮河渡口回来,还未休整,不如让巴图将军率军前往?您留在洛阳城,统筹全局更为稳妥。” 石勒摇了摇头:“巴图正在协助修建‘胡汉新村’,民生之事不容耽搁。汝南城事关重大,我必须亲自前往。”
次日清晨,石勒率领三万大军,朝着汝南城的方向进发。队伍中,汉、羯、匈奴、鲜卑等各族士兵并肩而行,有的士兵还带着刚分发的农具 —— 他们本是农夫,因战事紧急,放下农具拿起武器,却没有丝毫怨言。“将军,我们一定能守住汝南城,不让东晋军队靠近洛阳城!” 一名汉人农夫出身的士兵大声喊道,其他士兵纷纷响应,士气高涨。
石勒看着身边的士兵,心中满是感慨 —— 正是因为有这些各族百姓的支持,洛阳城才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他勒住马,对士兵们说:“兄弟们,汝南城的百姓还在等着我们,洛阳城的百姓还在等着我们!我们不仅要守住汝南城,还要让东晋知道,胡汉各族同心协力,谁也别想破坏我们的和平!” 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天动地,回荡在通往汝南城的道路上。
与此同时,洛阳城内的 “胡汉新村” 工地上,巴图正带领各族百姓忙碌着。汉人木匠在锯木头,羯族泥瓦匠在砌墙,鲜卑和匈奴的百姓则在搬运砖块,大家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巴图将军,你看这屋顶的羊毛毡,是不是再铺厚一点?冬天能更暖和。” 一名匈奴妇人问道。巴图笑着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咱们的房子,要让各族百姓住得舒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